●三明日報記者 鄭麗萍 三明日報三元記者站 張 毅 6月12日,漫步于三元國家森林公園格氏栲景區,自然的清香,沁人心脾。
這里,擁有被譽為“世界之最”的萬畝格氏栲天然純林,森林覆蓋率85%,年平均氣溫19.5℃,負氧離子每立方米平均濃度超過6000個,是森林康養的絕佳之地。今年3月,三元格氏栲森林康養基地被評為“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坐擁如此豐富的寶庫,如何用好綠色家底,讓產業更加濃墨重彩?
三元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推進生態產業化的部署,堅持山區發展念好“山海經”,畫好“山水畫”,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積極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全力打造全國全省的生態寶地、文旅勝地和康養福地。
“森林學社項目、森林步道修繕提升項目以及栲林花海項目,是格氏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的3個子項目,圍繞‘森林+康養、教育、休閑’主題建設,打造集森林康養、休閑旅游、科普體驗為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三元格氏栲森林旅游公司總經理蔡開清說。
青瓦白墻、富有設計感的大廳、敞亮的宿舍……走進森林學社項目建設現場,已完成“微改造”的研學樓,煥然一新。蔡開清介紹,森林學社項目目前進展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已率先進入試運營階段的栲林花海項目。今年“五一”期間,在栲林花海舉辦的三元區首屆“森林樂活節”活動,吸引了上萬人次前往賞玩觀光,這里成為我市又一近郊旅游勝地。栲林花海休閑園森林康養項目,占地面積220畝,以“農業園林化、園林精致化、旅居田園化”為建設目標,由大相田園農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實施,采用的是“分時度假格氏栲,旅居康養休閑園”的共享運營模式。“相比較于其他森林康養項目,栲林花海休閑園打造的是一個近郊型的小型田園康養綜合體,立足于實現‘離塵不離城’的愿景。”大相田園農旅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祥凈堅信,這里所積累的生態資源,今后必定能以“生態”的名義,厚積薄發贏得大發展的態勢。坐擁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天然栲樹林,三元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勢明顯:自然環境背景優勢突出、森林資源主體優勢突出、森林康養資源綜合優勢突出。如何發揮現有資源優勢,進一步延伸文旅康養產業鏈?三元區立足實際、深入挖掘,通過整合周邊各類優勢資源,著力推進“萬壽巖—格氏栲”文旅康養帶建設,實現自然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尤其是今年5月中旬以來,一大批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大篇幅報道萬壽巖遺址保護,讓原本客流量多集中于周末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平時工作日也迎來大批觀光游客。“現在我們村的綠化、環境變好了,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每到假期,這里的車子都排得滿滿的。”今年50歲的莘口鎮曹源村坂溪自然村村民張細仔,對這兩年村莊的變化深有體會。莘口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慧芳介紹,目前“萬壽巖—格氏栲”文旅康養帶建設,莘口段已完成配套停車場、沿線路燈亮化、道路彩化等工程,并打造了特色栲林食坊街。接下來,輔之以忠山十八寨、橫坑溫泉、曹源松慶堡等自然人文景觀,將這里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森林康養勝地。森林康養助力鄉村旅游,也帶動了沿線村民增收。“今年五一假期,營業額有1萬多元,去年這個時候就兩三千元。”今年49歲的曹源村北坑尾自然村村民伍圣木,從2012年開始經營農家樂,“忙的時候,我還要再雇3個小工。”“雖受疫情影響,但省外的游客卻越來越多。”伍圣木說,“很多客人是來參觀萬壽巖古人類遺址的,他們參觀完后就到我這里吃飯休息,現在每個月的收入比以前高了好幾倍,我相信以后的生意還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