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三元記者站 陳詩宇 煮茶一碗,靜怡悠然。在三元區巖前鎮定地自然村,錯落有致、古樸雅致的圓初生態農業康養莊園矗立在群山田舍之間。游客在修繕后的民居中,體驗一方靈動,感受輕松、自然、寧靜的氛圍。
巖前鎮定地自然村 圓初生態農業康養莊園位于萬壽巖遺址所在地,是萬壽巖文旅融合項目。近年來,三元區積極踐行“在保護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過程中促進保護”理念,推動文旅融合項目落地,大力發展旅游,讓古老的萬壽巖遺址迎來新生,小鎮生態更美了,人氣更旺了,村民腰包也更鼓了。 以開發帶動小鎮產業興 “三明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我想把這種生態環境資源轉換成具有三明特色的優質產品,輸送到全國各地。”圓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志強說。 秉持對圓滿生命的渴望與重返自然的初心,陸志強團隊采用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種植有機富硒米、富硒蔬菜,養殖生態稻花魚等。在村中,村民們變身“圓初人”,投入有機農產品生產中。
圓初生態農業康養莊園 一到周末,游客遠離城市喧囂,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圓初生態農業康養莊園。陸志強修繕古舊民居,在定地村打造融合木質建筑美與現代居住元素的特色民宿,建成集休閑旅游、餐飲娛樂、康養靜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生態農莊。 這是三元區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推動鄉村實現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三元區以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主軸,按照“大理念規劃、小項目啟動”的工作思路,對萬壽巖-格氏栲文旅康養帶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串聯整合忠山十八寨、橫坑溫泉等優勢資源,推動總長37公里、覆蓋面積311平方公里的文旅康養帶建設。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利用現有農業基礎,深挖百香果、臍橙、生豬養殖、民宿等農業農村資源,支持“壹號家庭農場”“福瑞達百香果”“圓初生態產業園”等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以就業帶動創業,助力百姓增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小鎮鄉村振興發展。 以就業助推百姓生活美 燙嘴滋補的“閩王煮”,香軟甜糯的糍粑,香酥掉渣的萬壽袋……在11月22日開展的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中,不同風味的“巖食薈”小吃受到游客們的追捧。
“巖食薈”小吃受到游客們的追捧 “生意不錯,昨天一天收入近500元。”呂生娣是巖前鎮“周末集市”的一名攤主,她的拿手美食萬壽粿條,吸引著游客們在攤位前大快朵頤。 “巖食薈”周末集市在萬壽巖景區大豐收提子園內,這是巖前鎮收羅制作具有巖前本地特色和閩南風味的美食從業者,在萬壽巖景區內規劃一條約50米、擁有20個攤位的“巖食薈”小吃長廊,無償供村民使用,并且免費提供水電。 近年來,巖前鎮依托萬壽巖文旅品牌,積極引導村民“家門口”就業,今年31歲的王球親是巖前鎮當地人,之前一直在外務工。隨著萬壽巖保護和開發的力度不斷加大,文旅融合發展日漸成熟,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更是接連成功申報3A、4A級景區,萬壽巖品牌更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王球親在開發文旅融合項目上動了心。 今年4月,王球親到重慶進行項目考察,結合自身場地山路蜿蜒、林水相間的特點,他當即決定以戶外越野為核心,建設戶外拓展項目,創辦“狂野秋名山俱樂部”。“隨著景區人氣越來越旺,目前生意還不錯,每月收入能達到6萬多元。”王球親介紹,在萬壽巖文旅小鎮的帶動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為他帶來了新的收入、新的生活。
萬壽巖 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可以互相融合、相輔相成。萬壽巖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來,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旅游資源方面有了新的推動力。2019年鎮內人均收入21722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戶100人實現穩定脫貧。巖前鎮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紀檢監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鎮。2020年7月,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景區生態文明與發展建設雙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