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花落三明,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入選全國首批精神文明建設口述史編撰試點……“十四五”期間,三明精神文明建設捷報頻傳。這座被譽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旗幟與典范”的城市,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 從“共建聯創”的探索起步,到“滿意在三明”的品牌深耕,再到“好人建設”的內涵升級,三明始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發展血脈,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文化自信自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更為這座文明之城校準了新征程的前進航向,讓“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煥發新機。 從“滿意”到“點贊”:文明溫度融入城市肌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體現在城市治理的每一個細節中。 在三元區洋溪鎮新街村,看著義剪志愿者熟練地為老伴黃阿土理發,64歲的村民張武英滿是感慨:“以前我隨便給他剪,他總嫌不好看,現在社區志愿者上門服務,真是太方便了!”
三元區洋溪鎮愛心義剪(圖源:文明三明) 這個社區的定期義剪,是三明龐大志愿服務體系的生動縮影。全市近7800支志愿服務隊、超38萬名志愿者常態化活躍在城鄉角落,構筑起“專職+兼職+群眾”的文明實踐“朋友圈”。 科技賦能讓文明創建更“聰明”。三明創新打造“e三明+11個縣級融媒+1.2萬網格群”的網絡治理矩陣,16.4萬件群眾訴求實現“24小時不打烊”響應,辦結滿意率高達99.57%;“明心通”一站式解紛平臺上線AI助手“明小安”,提供超10萬次法律咨詢服務,讓群眾“指尖辦事、掌上維權”成為現實。 “以前反映問題要跑多個部門,現在指尖一點就能解決!”三元區綠巖新村居民張靖指著樓下新裝的智能充電樁稱贊。曾經令人心慌的“空中蛛網”,已被安全便捷的公共設施取代。 三明以積分量化文明行為,將志愿服務、文明出行、垃圾分類等正向行為轉化為可積累積分,同步建立積分應用激勵機制,把積分與子女入學、信用貸款、公共服務優待等民生事項緊密掛鉤,讓文明價值看得見。截至目前,我市累計發放“文明貸”2306戶,授信總額達4.05億元,切實降低文明市民融資成本;4092名志愿者子女享受入學加分政策,充分彰顯文明激勵導向,推動形成人人踐行文明、爭當先進的良好社會風尚。 漫步三元區紅杏商場,干凈整潔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墻面、整齊劃一的停車位映入眼簾。市民文明觀察團成員周雷新欣喜地說:“市場管理持續有力,購物體驗好多了!”這支觀察團已成為擦亮“滿意在三明”品牌的重要力量,其做法在中宣部《宣傳工作》刊發推廣。 五年來,三明共慰問幫扶道德典范506人,發放道德典范禮遇卡二批次700余張,開展巡回宣講135場,讓“好人有好報”成為社會共識。全市擁有全國文明城市(縣城)2個、文明村鎮32個、文明單位38個、文明家庭5戶、文明校園5所。在全省文明城市模擬測評中,市民知曉率、滿意度分別高達98%、97.7%。百姓臉上的笑容,正成為“滿意在三明”品牌最溫暖的注腳。 從“一域”到“全域”:城鄉文明交響共鳴 文明新風的培育,既要塑城市之形,更需鑄鄉村之魂。三明以“城鄉一體”為筆,繪就文明共生的壯美畫卷。 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的蝶變,提供了生動答案。幾年前,這里還是垃圾遍地、賭博成風的“問題村”。轉機始于2015年,村黨支部書記林上斗帶領村民,從朱子文化中汲取智慧,推行“誠實為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的“三誠”文化。
農民樂隊正練習“村歌”(吳振湖/攝) 如今夜幕降臨,村民廣場的“半山夜話”準時開場。沒有主席臺,沒有講話稿,男女老少圍坐,聊家常里短,贊村莊新貌。“新知青藝社”的年輕人用畫筆和吉他,為古村注入青春活力。 “以前晚上黑燈瞎火,只能窩在家里。現在活動多得看不過來!”村民陳名森一語中的。文明鄉風催生發展動能,860多名外出村民中,超800人返鄉創業。半山村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負債累累躍升至2024年的55.33萬元,年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蝶變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半山村的實踐,是三明推動城鄉文明一體建設的生動縮影。全市深入挖掘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等資源,推出30條“文脈循跡·明禮三明”文明實踐精品線路。同時,創新“文明實踐+祠堂文化”模式,將清流、寧化等地的古老祠堂轉化為文化集散與基層善治的新陣地。 自“文明有象·明禮三明人”公共文明素養提升行動開展以來,三明緊扣“潔凈、出行、餐飲、言行、游玩、上網、養寵、習俗”八大禮序系統推進:市城管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200余場,構建養犬管理全鏈條;市交通局將439輛出租車打造成流動宣傳站;市教育局開展“我是校園食品安全守護人”體驗活動,邀請1844名各界代表參與監督。 現下,全市已有1737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42個婚俗改革試點有效破除了陳規陋習,“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已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城鄉文明正從“一處美”向“一片美”縱深拓展,繪就出一幅絢麗的鄉村振興文明畫卷。 從“活動”到“信仰”:文明實踐浸潤人心 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從“一陣風”的活動,轉化為支撐群眾日常的“內在信仰”?三明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血脈。 三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常態化開展“紅心向黨 薪火相傳”主題活動,通過黨史故事宣講、黨章學習小課堂、書記上黨課等形式,引導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永不褪色的紅,是三明最鮮明的底色。在建寧縣溪源鄉楚尾村,“遠山三人行”文藝志愿服務隊翻山越嶺,把紅色宣講、政策科普、書寫家訓等“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門口。“讓優質資源直達基層,是我們的責任”,志愿者的心聲道出了文明實踐的初心。
文藝志愿服務隊將“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門口。(池永定 攝) 如今,“藝術點亮鄉村”推動優質資源下沉,“遠山三人行”點亮130余個偏遠高山村的“文化星火”,“文化特派員”打通惠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不僅如此,三明聚焦群眾需求,將文明實踐觸角延伸至公園、銀行、景區,打造7068個“不設墻”的實踐陣地,建成泰寧“百福館”等91個特色點位,累計開展活動2.65萬場,培育出“街角遇見‘她’”“共享奶奶”“中醫夜市”等一批有溫度、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三元《藝術點亮三元》、尤溪《創新文化特派、開啟文明新篇》、大田《“不送彩禮送保障”為愛減負》3個案例入選全省文明實踐創新案例,見證著三明文明實踐的深度探索。 5年間,“道德典范宣講團”“五講四美”“明姐姐故事會”“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等隊伍下沉基層宣講,開展活動8000余場,覆蓋群眾近百萬人,讓群眾知曉“陳規陋習”也會成為“違法行為”。“夏季送清涼”“愛心送考”“文明見行動 滿意在三明”等活動溫暖不間斷。文明,正從外在的規范行動,逐漸內化為市民的自覺信念,成為支撐三明發展的最深沉的力量。 立于“十四五”與“十五五”交匯的歷史節點,縱觀三明文明之路:從“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發軔,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深化,載體在變,而“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一以貫之。這片精神文明的熱土,正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激揚飽滿熱情,篤行務實舉措,讓文明之花絢爛綻放,讓文明薪火永續流傳,為中國式現代化三明實踐譜寫更加璀璨的文明華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