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山位于三元區莘口鎮后溪村赤巖坑自然村,相鄰永安市谷坪村。海拔1429米。雙峰似女性發髻而得名。峰頂如天然草場。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一 這是一次特別的邊際考察活動,也是一次新人茁壯成長的戶外運動。隊員們用自己的行動,激發了內在的潛力。身心在大自然的洗禮中,光彩照人。從海拔1429米的雙髻山,到主峰海拔1455米的十八個群峰,處處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群山為我們呼喚,大地為我們喝彩! 僅以此文感謝支持、幫助我們團隊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的三元區莘口鎮后溪村父老鄉親!向直接參與、提供保障的赤巖坑自然村的各位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在三元區莘口鎮后溪村的兩天行程中,赤巖坑、箭竹坪自然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民風,悠入的歷史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告訴人們,這里不僅僅是旅行者、探險家的樂園,更是企業家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了解海拔1429米的雙髻山的生態資源,探察主峰海拔1455米的十八荇(讀婆)群峰,深入天池目睹芳容,品味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令人留連忘返! 三元區莘口鎮與永安市貢川鎮、上坪鄉、槐南鄉、青水民族鄉邊際山脈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數以百計,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悠久,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沿署沙溪兩岸穿行,探查這一帶的山山水水,品味這一帶古樸民風,特別有益身心健康! 邊際考察活動是網絡文學藝術發展的源泉,也是戶外運動交流主要形式。參與邊際考察活動,培養團隊精神,增進友好交流,促進和諧發展,利國、利民、利己。 龍泉、高山、張荊的龍天巖,龍泉、洋峰、九龍的爐長峽、張公巖岬,居陽、爐洋、南坑、埔頭城的真人岐、底嵐頭,松陽、后溪的普禪山,我們此行后溪、柯山、谷坪、龍泉、九龍之間的雙髻山、十八荇群峰,已經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優美的圖文,出行中形成的大量詳實的資料,將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二 赤巖坑、箭竹坪分別是在三元區莘口鎮后溪村的自然村。也是三明市區與永安市交界的最邊遠的自然村。民風古樸,外界鮮為人知。邊界村莊里隱藏著許多與眾不同的民俗、民情、民間傳說,有待于我們了解、采集、收藏。 后溪村是一個由6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張舍、陳舍、赤巖坑、箭竹坪、上洋甲、董地。人口800多人,耕地1800畝,林地12000畝。張舍是最大的自然村落,村委會設在這里。去年7月16日,團隊組織普禪山穿行時,曾在張舍得到熱情幫助。 11日7:00,24名隊員集合畢,坐上三明市區開往清溪的班車。班車從三明城關沿205線向莘口鎮方向前行。在莘口集鎮本點附近,班車左轉彎,停車。又上來一位新隊員。隨后,公共汽車沿山邊的205舊線往沙陽村方向繼續前行。然后沿沙陽村通往清溪村的林業公路前進。 路面很好,新鋪的水泥路。記得過去走這條線路時: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泥漿滿身。坎坷彎曲的山路上,事故多發,常常塞車。 8:00,清溪村到了。啟明把前次在這里照的相片,托人轉交給清溪村的小燕子。隨后,米蘭在前領路,黑鬼押后,我們抄小路,徒步前往后溪村。途中,遇上幾位挑當地豬肉叫賣的農民,在幾位隊員建議下,我們又順便買了一些排骨、條肉。 9:00,后溪村的張舍、陳舍就在眼前。后面來了一部農用車,熱情的車主停車,捎帶了幾位背重裝備的隊員,來到村部。 村支書林書記在村部門口等候多時了。由于今天鎮里有任務,他不便與我們同行。他特意為我們找來家住赤巖坑的村民小張,全權委托他,幫助我們完成此行任務。 小張騎著摩托車,邊走邊在交*路口停下,為我們引路。隊員們沿著張舍通往赤巖坑的簡易公路,徒步前行。不一會兒,一位赤巖坑村民開著農用車,從后面趕上來,停車熱情地和隊員們招呼。部分隊員還上車搭乘一小段。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三 我們沿著竹林間道路向赤巖坑挺進。轉過彎口,我們來到半山腰上。海拔1400的龍天巖、爐長峽、張公巖岬等群峰與我們遙遙相對。龍泉村的幾個自然村在陽光下格外燦爛,離我們好近啊。向導說,看很近,走起來就遠了。從這里走到龍泉村的龍安自然村,至少也得半天。 交通不便的年代,來自中原的漢民,要在這里落戶、繁衍、生息多么不容易。李姓陳姓是對面龍泉一帶的大家族。張姓則是后溪赤巖坑、箭竹坪這一帶的旺族,傳說從松陽羅家山搬來已經有十多代了。此前的原住民可能是畬族的鐘、雷、蘭,也可能是別的漢民家族。目前并沒有找到任何文字記載。 我們所處的位置在普禪山山腳下,與雙髻山、十八荇群峰同一個山脈。這里與永安上坪、青水、槐南邊遠村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近。邊際村莊之間談婚論嫁密切。只是費用很高,談親禮金都在三萬以上。后溪赤巖坑、箭竹坪的生活水平比周邊略高,娶親并不難。 赤巖坑終于走到了。兩條源自普禪山、雙髻山的溪澗在村頭水尾處匯合。村落里的建筑物以木屋為主,依山地勢建在溪澗邊。向導小張帶著我們走村頭村民張茂和家。女主人正在為我們做飯,她姓劉,永安皇厲村的客家女子。丈夫就是剛才我們在途中遇見的農用車手。 客家人也是這一帶邊據村的主要住民。過去客家人在這里,租用山田,主要以種藍草、打藍錠為業。客家女從小不裹足,俗稱“大腳婆”,一般不與非客家漢民談婚論嫁。張茂和從小父母雙亡,寄居在皇厲親戚家,與小劉親梅竹馬。 已經11點鐘,我們與向導商量后決定,先去攀登海拔1429米的雙髻山,返回后午餐。大樹和幾位體力久隹的隊員留下當志愿者,幫助女主人備餐,其他隊員繼續上山。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四 我們沿著赤巖坑村頭的一條古道,向雙髻山進發。過去,這條古道是莘口、后溪、赤巖坑周邊村通往永安谷坪新村、青水方向的主要通道。古道上的青石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道兩邊,翠竹青青。加加眼睛真好,路上發現了好幾根剛露牙的新筍。看來這一帶筍山今年是大年。 竹林、竹筍的樂趣,路邊山澗的流水,引發了許多歡聲笑語。我們一行人邊說邊玩,開心地向雙髻山上挺進。蔡蔡和緣品盡管走得有些累了,仍對竹林里的清新空氣大加贊美,開心得很。夢巢體能真好,與向導同走在隊伍最前列。還不時地鼓勵后面的隊員。 加加在路邊的竹林中搜索,不時有新發現,每一次發現,都引發了隊友的贊賞。米蘭推介途中的所見,維妙維肖。丹紅行進中不時關照新隊友,以自己的感受鼓勵新隊員。老肖看樣子常登這樣的山,顯得很輕松自如,有說有笑,充滿活力。 紅豆和鈴鐺倆人可真是登山的好搭擋,倆人話語不多,行進中非常默契。其中一位使一個眼神,做一個細小的動作,彼此就心照不宣,互相幫助。胖胖在隊伍中漸漸成為骨干,不僅成了啟明的好幫手,也成為隊伍中前后照應的能手。 黑鬼體能很棒,讓他押后,真有點委屈他。大隊伍的后衛經常要應付應急,可不能落下隊員在深山里。讓細心的黑鬼殿后,我們大家盡管可以放心向前走。活動中有步步高,真是錦上添花。時常露一句半句幽默話語,沒讓人捧腹,也叫你開懷。 前方出現小岔道。向導說,繼續向前沿伸的石板路通往谷坪。他帶著我們沿著右邊的竹林小道拐去。時間緊,得抄小路上雙髻山。小路在竹林中漸漸不明顯了。前面出現闊葉林。闊葉樹品種有數十種。楮、栲、櫟樹較多。深山含笑的落英灑落在地上,發現誘人的清香。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五 闊葉林過后,前面灌木林里雜草從生,荊棘遍地。灌木叢中,高山杜鵑含苞欲放,再過個把月,就會迎春怒放。猴頭杜鵑和鹿角杜鵑數量居多。這兩種杜鵑品種生長在高海拔地帶,三明十二縣市區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經常蚵以看到。猴頭杜鵑的花朵大,色彩艷麗。 向導拔出砍刀,在荊棘叢里硬開出一條便道。越往上走,山勢越陡。我們借著長在石壁上的猴頭杜鵑借力,手腳并用,艱難地向前移動著。夢巢不愧訓練有素,與向導并肩戰斗,為后面隊員開出便道。丹紅不停地提醒后續隊員。胖胖不時照應后面隊員。 穿過杜鵑林,前面的低矮的灌木林中,荊棘更密了。好在這些荊棘正在抽新芽,上面的小剌未成熟,不會很扎人。老隊員紛紛主動伸出手,幫助新隊員穿過荊棘最密的草叢。幾位新隊員盡管登得吃力,沒有一個喊苦,沒有一個說累。 夢巢在前面發出歡呼,頂峰大概就在不遠處。隊員們興奮極了,振作起來,奮勇向前。很快穿出灌木林,進入了高山草地。此時已經十二點鐘了,隊員們有些餓了。我們在離主峰不遠的緩坡地停下,在一塊巨石上休息。米蘭把從山下帶來的米花分給大家,補充一下體力。 這里是海拔1400米的高山草場,附近山巒上的喬木清晰可見。啟明、紅豆、步步高、加加等攝鬼們顧不上吃點東西,大拍起來。兩位向導受大家感染,也開心了許多。老肖樂得連汗也來不及擦,趕緊給留在赤巖坑的親人打電話報喜。 由于下午許多隊員得趕末班車回城去,時間很緊。我們休息一會兒,便向相對高度只不過數十米的主峰沖去。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六 我們一行十七人終于勝利登到雙髻山頂峰。笑聲、歡樂聲交織一片。勝利總是屬于堅持到底的人們。勝利屬于團結協作的團體。最開心的還是初次參加我們活動的幾位小MM,樂得眼睛瞇成一條線,幸福淚水顧不上擦。 今天的能見度不錯,站在海拔1429米的雙髻山主峰峰頂,周邊群峰聳立,山巒層層疊疊。西邊10000米外的龍天巖、爐長峽、張公巖、鳳凰岐等哥們,成一字排開,像列隊歡迎我們。西南永安九龍方向的將軍山、大洋在向我們招手呼喚。 我們次日要登的十八荇群峰離我們直線距離只不過3000米。主峰青水巖后面還有個天池,據說也是久負盛名的景點。十八荇群峰與雙髻山主峰之間,有個海拔1201米的仙殿岬岬口,岬口左側,有座鷹嘴模樣的巖山,故名鷹嘴巖。 永安青水鄉的柯山村、谷坪村位于正南方向。經常云霧彌漫的青水雪山今天格外清晰,露出廬山真面目。皇厲村位于正東方,據說這是李姓在三明的發祥地。 普禪山雄居雙髻山東北方向,直線距離4000米。我們曾在這里觀云海,看日出。每年農歷六月十二,人山人海。東北方向直線距離10000米到20000米處,分別是峰頭爐、八洋岐、斗峰、五瓶酒。我們曾一一征服過。有機會,再連起來走走。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七 向導告訴我們從雙髻山沿著山水脊,穿行到十八荇群峰的主峰青水巖,只不過50分鐘。天池就在離青水巖不遠的地方。原定兩天的行程,一天就能順利完成。說得啟明、黑鬼心里癢癢的,巴不得馬上就穿越過去。 為了讓參加一日活動的隊員,順利乘下午的班車返回,我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近在咫尺的十八荇,戀戀不舍地離開雙髻山峰頂,返回赤巖坑。 坡陡下山難,新老隊員一前一后搭配起來,以老帶新,開始下山。荊棘草叢容易傷人,老隊員一托一拉,前后夾擊,確保隊伍零受傷。雪兒鞋子太滑,盡管比登五瓶酒主峰更熟練,還是得由老隊員帶著。蔡蔡表現不凡,自己拄著根杖子,穩步下山。 夢巢等膽大點的隊員,試著學坐滑滑梯。省力可不省工,PP上沾染了許多草色泥沙,回去清洗得花好大氣力。眾人在嘻嘻哈哈的說笑聲中,順利下了山。13:30,我們終于回到了赤巖坑。香噴噴的米飯,熱氣騰騰的肉湯,清炒鮮筍。隊員們食欲大增,湯、菜全掃光。 14:00,20位參加一日活動的隊員,急匆匆往回趕,他們得趕到清溪村,坐上15:30分的返城班車。盡管早上已經和駕駛員說好,會等著。我們還是不放心,請赤巖坑的農戶,給清溪的親戚一連打好幾個電話,讓他們交代駕駛員,務必等20個隊員全部上車后,再返城。 胖胖押后,大樹、步步高在前,20位隊員互相照應著向清溪方向返回。5名宿營隊員留下來,邊看地圖,邊研究次日的行程。赤巖坑人對十八荇、天池一帶很少人熟悉,只有打過獵的村民才有走過。我們和向導約定,次日凌晨就出發。 第二天的行程確定后,啟明、黑鬼、丹紅、米蘭都放心了。黑鬼到溪澗邊采野菜,發現小溪里的深潭,忍不住下水去,啟明毫不客氣地拍攝記錄起來。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八 伴隨著潺潺溪流聲,沿著溪邊的青石板道,漫游小村子,愜意無比。站在溪邊悠哉,忽聞一陣清香,小溪對面走來一位小春姑,高挑個兒,馬尾辮子,柳葉眉,十七八歲模樣。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還沒有來得及招呼,她倒先問候起來。山里的女孩子真大方。 我們一行人在這一帶活動的消息,早已傳開了。連我們幾男幾女,晚上在誰家宿營,小春姑居然一清二楚。小春姑居然盛情邀請我們上她家做客去。請客,她也能做主,真厲害! 告別小春姑,走溪邊一座農家院落里。一只大黃狗突然沖出來,在距離不到兩米的地方停下,發出警告。狗吠聲驚動了院落里的人。原來,這是一個三家兄弟組成的院落。老二曾經當過獵人,對周邊數百平方公里山山水水都很熟悉。由于他與人約好,明天得上明陽界辦事,不能陪同,另外向我們推薦了人選。 山村的夜暮降臨了,氣溫很快低落下來。我們在農用車手小張家享用晚餐。向導小張從其他村民家里抓來一大團青果(綠綠果),丹紅和米蘭高興極了,興奮地用女主人剛炒好的鮮筍做餡,包給大家吃。帶著青草香,味道好極了。幾個男子漢接連吃了好幾個。 21:00,我們解開行裝,痛痛快快地洗個熱火澡。由于明天的行程更艱苦,天亮就得出發,得很早起來。我們就在農家的地板上搭起鋪,早早鉆入睡袋,在溪澗流水聲的催眠曲子聲中,很快進入了夢鄉…… 下半夜,外面下起了陣雨。雨點落在木屋瓦頂上,滴滴答答。我們從睡夢中醒來了。凌晨5:00,女主人小劉為我們備好了早餐。我們收好行裝,享用了早餐。穿上雨衣,在兩位向導的帶領下,冒雨出發了。
后溪、赤巖坑、雙髻山、箭竹坪、十八荇出行精彩回顧之九 晨曦剛拉開大幕,我們一行五人在兩位向導的帶領下,沿著赤巖坑通往楊梅嵐自然村的石板道,冒著連續下了6個小時的中雨,向十八荇群峰方向穿行。在石板路上前行約二十分鐘后,我們來到與樓坪電站的引水渠分岔的路口。向導帶著我們沿著引水渠邊上的便道,繼續前行。 途中,溪澗連連,瀑布群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行了一個小時,雨勢絲毫沒見減弱。云霧依然密布,能見度不超過十米。7:00,我們經過了樓坪電站壩頭附近,據說進水管道長約800米,落差達300米,幾乎將附近幾十條溪水引來發電。廠家的直接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向導帶著我們沿壩頭上方的竹林小徑,向上攀行。連續數小時的雨水浸泡,路面非常難行,只得手腳并用。兩位向導比較輕松,走走停停,與隊員們保持容易聯系的距離。米蘭、丹紅兩位女士真不簡單,走起這樣的山路絲毫不比男人遜色。 穿過龍泉楊梅嵐自然村的竹林,我們進入了青水鄉柯山村的地界。這里原有柯山的一個自然村,叫張后坑。張后坑歷史上與赤巖坑一樣,居住著張姓的幾戶人家。現在都搬到離青水較近的地方。只有到出筍的季節,承包戶才會住的山上的筍廠來。 陣雨還在不停地下。我們在張后坑的一個筍廠停下來,休息一會。向導說,再往上攀登40分鐘,就到了十八荇群峰之一的仙殿岬主峰,從仙殿岬再往前,就是天池。看樣子,今天的天氣很難盡人意。天公不作美,天池看來是看不成了。我們決定,找到仙殿岬主峰,再作打算。 從筍廠到仙殿岬口,有一條上山的便道,雨水沖刷后,泥濘難行。還沒到仙殿岬口,我們的鞋襪已經全濕了。仙殿岬口海拔約1300多米。十八荇群峰的主峰離岬口還有一段距離。登頂得穿過一米多高的荊棘草叢。我們穿行到群峰中的一座山峰,里外全濕了。雨還在不停地下,再到天池,可能趕不上下午的班車了。我們合影后,看看天色,只得依依不舍地踏上返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