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明去!”1958年,一聲號召喚醒了沙溪河畔寂靜的山巒。作為新中國正在崛起的重工業基地,偏隅一方的山區小城——福建省三明市,匯聚起來自五湖四海的十萬建設大軍。一時間,工地上人聲鼎沸,廠房拔地而起,但隨之激增的流動人口,也給這片熱土的治安管理帶來了挑戰和考驗。 同年5月,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白沙派出所正式成立,辦公點在白沙村的光榮祠。白沙派出所從誕生起,便與這片土地的命運緊密相連。在工業建設的浪潮中,白沙派出所不僅是秩序的守護者,更成為連接群眾的紐帶,一顆親民、愛民、為民的種子悄然種下。 今年11月12日,記者走進白沙派出所的接警大廳,一塊“前進計時牌”格外醒目,它時刻記錄著:“建所至今,已實現67年167天無違法違紀。”這不斷刷新的數字,像一條穿越時光的線,串聯起白沙派出所一代又一代民警薪火相傳的感人故事。 67年來,白沙派出所獲省部級以上榮譽達70項,從1985年公安部授予的“公安戰線模范集體”,到2019年入選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再到今年連續6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白沙派出所教導員王強說:“從一本薄薄的暫住人口登記本到一張覆蓋全域的共治網,我們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白沙派出所的變遷,不僅是基層警務現代化的縮影,更是三明平安建設最生動的注腳?!?/p> 一本暫住人口登記本:治保會與庫區聯防隊 20世紀80年代,改革春風吹遍大地,各地經濟活動越來越活躍,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城市化進程越來越深化,白沙派出所面臨著新的挑戰:轄區治安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如何服務好、管理好這些為建設三明而來的外來務工人員? 時任所長李甲守仍然記得,他走訪流動人口聚居的棚戶區時,一位抱著孩子的婦女怯生生地攔住他:“李所長,娃兒到了上學年齡,沒身份證明學校不收,這可咋辦?”旁邊滿手油污的老王湊過來抱怨:“我們在這里干活,心里總不踏實,像個沒根的浮萍?!?/p> 這些話像錘子敲在李甲守心上。晚上,派出所燈火通明?!拔覀円?!變設阻為便利,變限制為開放,變驅趕為歡迎,變管理為服務,得給他們一個保障!”
“很快,一個創新想法誕生了——為流動人口辦理暫住人口登記本。沒有先例,就自己摸索;沒有表格,就自己設計。白天,民警們挨家挨戶登記信息;晚上,他們在燈下整理造冊。1984年5月28日,全國早期的暫住人口登記本遞到老王手中時,他粗糙的手有些顫抖,反復摩挲著證件:“這下好了,終于也是組織認可的白沙人了!”這本薄薄的暫住人口登記本,不僅從身份上認可了白沙轄區的外來居民,而且讓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公安機關通過與相關部門的積極溝通,盡力解決了外來人口在本地生活中的難題。它承載著一份歸屬感和尊嚴,為轄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穩定劑。 與此同時,另一項創新管理舉措也在醞釀。面對眾多工程隊內部的治安問題,白沙派出所巧妙地將管理觸角延伸進來。“30人以上我們成立治保會(治安保衛委員會),30人以下我們成立治保小組。”李甲守回憶道,在每兩月一次的治保主任會議上,警民互通情況,年底評比給治保會頒錦旗,效果很好。 以此為基礎,到了1985年,一支更具規模的隊伍應運而生:由派出所牽頭、聯合街道并整合27家單位保衛力量成立庫區聯防隊。“以前是各掃門前雪,現在真是聯網成片了!”一名老民警感慨。這一創舉有效壓低了轄區的發案率,白沙派出所在1985年榮獲公安部“公安戰線模范集體”稱號。 沿著80年代暫住人口登記本管理與庫區聯防隊的創新路徑,白沙派出所的服務理念在90年代得到了更深厚的扎根與更鮮活的詮釋。這一時期,“林先雄式好民警”的生動實踐,正是變管理為服務理念的延續。
1993年,林先雄參加公安工作,第一個崗位就是白沙派出所長安社區的民警,一干就是30年。他管轄的社區有火車站、汽車站、菜市場、老舊小區……要管理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社區,靠民警一人的力量顯然行不通。于是,林先雄創新推出“先雄信箱”“先雄警務崗”“先雄警訊”“先雄便民服務室”等親民、愛民、為民的服務品牌。由于成績突出,他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
社區張大娘至今還記得1999年的一天,3名“尼姑”攔住了她,說能看相識人,斷言她兒子有“血光之災”,需5000元才能化解。張大娘聽后哈哈大笑:“擱以前啊,我這錢沒準就給你們了!可現在不一樣了,林先雄隔三差五就發‘先雄警訊’,里頭啥騙術都講得明明白白,你們這招啊,早就過時啦!”3名女子面面相覷,灰溜溜地消失在街角。 80年代的變革,是白沙派出所“創新為民”生動實踐的起點,是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服務的歷史轉折。一本暫住人口登記本不僅是管理需要,而且體現了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關懷,庫區聯防隊則是群防群治基層探索的雛形。如今珍藏在榮譽室里的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都是群眾認可的見證,更是親民、愛民、為民的“白沙精神”的真實寫照。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不過是一群普通民警,把群眾的家長里短當自家事,把腳下這片土地的平安,當成一輩子要守好的責任田。像林先雄那樣的一代又一代白沙民警,用“鐵腳板”走遍社區,將安全送到千家萬戶,為“白沙精神”的迭代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支義警隊:“123”社區治理模式與“社區警?!?/strong> 進入新時代,社會結構日益多元,群眾需求不斷提升,白沙派出所的主防理念也再次升級。2022年,在庫區聯防隊的基礎上,“桃源義警”應運而生,將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引入白沙的警務工作。
“這支隊伍由我們派出所牽頭,村居委、網格員、物業人員、保安員,還有治安積極分子,大家都參與進來?!碧以瓷鐓^民警蔣昌源介紹道。 朱亨丹是桃源社區五金機電城的物業經理,義警隊成立之初,他便踴躍報名?!俺蔀榱x警,參加各類培訓,讓我在本職工作之外又學到了很多知識?!彼脑捳Z樸實而滿足。去年年底一個寒冷的雨夜,朱亨丹在巡邏時發現一位殘疾老人蜷縮在屋檐下,渾身濕透,瑟瑟發抖?!按鬆?,您怎么在這兒?”朱亨丹立刻蹲下身,脫下自己的雨衣披在老人身上,同時撥通了社區民警的電話。正在社區走訪的蔣昌源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親切地對老人說:“別急,我們送您回家?!庇晁:耸Y昌源的眼睛,卻遮不住眼中的關切。 像朱亨丹這樣的義警,如今白沙派出所已有百余人。他們是社區的治安協管員、流動人口協管員、宣傳防范員、矛盾排查化解員、便民幫扶員。截至今年11月11日,通過“桃源義警”提供的線索,白沙派出所已排查化解矛盾糾紛441起,成功率達99.5%。去年,白沙派出所又在臺江社區大坂物流園成立了“義警大坂分隊”,并組建專業的“火箭救援義警隊”,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成了主動參與的主力軍。 隨著義警隊伍的不斷壯大,時任所長、如今的三元分局副局長黃飛開始思考如何提升義警隊伍的專業化水平,2024年4月29日,三明市第一家“社區警校”應運而生。“社區警校”根據季節特點和社區管理實際,開設了系列“小課堂”。入校學習的義警隊員們紛紛表示,自己的法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出門巡邏更有自信了。 繼“社區警校”后,白沙派出所在持續探索基層治理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23”社區治理模式,“‘123’社區治理模式即以‘桃源義警’為基礎,依托‘相約流動警務室’和‘社區警校’兩大平臺,運行‘警保聯勤聯動’‘聯戶速辦’‘平安哨點’三項機制?!卑咨撑沙鏊彼L楊金城說,其中,“相約流動警務室”讓服務變得更加靈活機動,民警可以根據群眾需求,帶著義警團隊,將服務送到小區、商場。 今年3月的一個午后,陽光正好,在長安社區,“相約流動警務室”活動開始了。幾張簡易桌子拼在一起,警民聯系卡、反詐宣傳冊一字排開,社區民警楊帆正用“脫口秀”的方式給居民們剖析新型詐騙套路。人群中,邱女士的手機突然響起,她退到一旁接聽,臉色漸漸發白。 “你涉嫌洗錢,必須立刻將資金轉移到安全賬戶!”電話那頭語氣嚴厲。邱女士神情焦急,按照對方指示點開手機銀行一步步操作,正當她準備輸入密碼時,一只溫暖而堅定的手輕輕擋住了屏幕?!扒癜⒁蹋@個密碼不能輸!”民警楊帆不知何時已經站在她身旁。原來,楊帆在講解時敏銳地注意到邱女士的異常,立即警覺起來。“我是白沙派出所民警,你是哪個單位的?”對方電話瞬間掛斷。邱女士恍然大悟:“多虧民警,不然我這養老錢……太感謝了!” 此后,以桃源社區為中心,整合商場保安員、物業人員構建的“鋪鋪聯防”應急隊伍和“平安哨點”機制,進一步織密了防控網絡,居民發揮了人熟地熟的優勢,共當社區主人翁。自“桃源義警”成立以來,白沙派出所接報警情數量與去年同比下降12.93%,電詐發案率同比下降30%、損失金額同比下降47.68%。 2022年“桃源義警”的誕生,標志著白沙派出所群防群治進入了系統化、規范化的新階段,“123”社區治理模式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警民情的深化。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為社會和諧穩定貢獻著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白沙精神”力量。 一張共治網:“云上義警”與“三色五環”調解 當“桃源義警”插上科技的翅膀,平安守護便擁有了更強的力量。隨著移動互聯網經濟興起,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數量激增,他們終日穿梭在大街小巷,是城市的“活地圖”和“移動探頭”。
“能不能把他們也發動起來?”一個大膽的構想在白沙派出所民警頭腦中萌生。很快,白沙派出所聯合三明市交通局,整合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組建起一支“云上義警”隊伍,每一名“云上義警”都可線上報告路面情況、矛盾糾紛、安全隱患,他們成為派出所遍布街巷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組成了一張轄區防控的共治網。 “我父親下午出門一直沒回來,電話也打不通,天黑了怕出事……”10月15日,白沙派出所接到劉先生的報警。民警立即在“云上義警”微信群發布走失老人最后出現地點與衣著信息,并附照片。正在附近營運的“雷鋒車隊”義警張師傅收到微信后,沿途留意觀察,在動車站附近發現一位特征吻合的老人獨自行走。張師傅立即上報情況,民警線上聯動巡邏隊員迅速趕到現場,確認正是走失老人,并安全將其送回家。這起警情從接警到找回老人,用時不到30分鐘。 現在已有100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白沙派出所“云上義警”,上報線索百余條,參與應急處置10余起,科技賦能下的共治網初見成效。 白沙派出所厚植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三色五環”矛盾糾紛處置體系和“老黨員線上調解室”?!罢{解基層矛盾糾紛,就像治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币言诎咨撑沙鏊ぷ髁?年的人民調解員蘇子儀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的微信群匯聚了一大批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發揮群眾力量,才是調解的秘訣?!边@些熱心志愿者成了化解矛盾糾紛的得力助手。 白沙派出所創新“三色五環”體系,用“紅黃藍”三色對矛盾糾紛分級,通過“排查、評估、處置、回訪、復盤”五個環節形成矛盾糾紛調解閉環。 “這片空地我們業主停車都好幾年了,憑啥你裝個道閘就把我們攔在外面不讓進?”今年4月,某小區業主翟先生因小區空地被相鄰工廠安裝道閘無法停車,與廠方發生激烈爭執,業主三次拆除道閘螺絲,矛盾一觸即發。 途經此地的“云上義警”王師傅眼看情況不對,第一時間上前勸阻。社區民警蔣昌源聞訊后火速趕到現場,并根據“三色五環”矛盾糾紛調解機制開展化解工作。他組織矛盾調解專班,分頭做廠方和業主的工作,讓雙方各自提供證據材料,幫忙確認產權歸屬。雖然確認這片空地的產權歸工廠,但蔣昌源還是帶著工廠負責人走訪周邊老舊小區,讓他體驗老舊小區的停車難,引導其將心比心,預留部分停車位給居民使用:“彼此間互相留些空間,大家自然就氣順心和。”經過5輪耐心調解,廠方最終同意在規劃的停車場預留出給居民的車位。 不久后蔣昌源到小區回訪,如今的業主們笑容滿面:“現在停車不用搶,心里踏實多了!”蔣昌源微笑著說:“大家彼此相互理解比什么都重要,都是鄰里街坊嘛,有啥不能商量的?” 蔣昌源事后總結說:“調解不是拉偏架,而是找到那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边@種理念,讓線上線下的共治網都充滿了人情味與生命力。 今年以來,白沙派出所通過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優化共建共治機制,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高;共獲得群眾贈送錦旗67面、感謝信125封,群眾認可度穩步提升。 從全國早期暫住人口登記本,到匯聚民力的義警隊,再到科技賦能的共治網,白沙派出所四十余載“創新為民”的實踐之路,是警力有限而民力無窮的生動詮釋。一路走來,白沙派出所經歷了17任所長、19任教導員,以及400余名民警的更迭。變的,是不斷迭代的方式與載體;不變的,是那顆從1958年就已種下的親民、愛民、為民的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