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長者食堂里,煙火氣裹著暖意升騰;樂齡學堂上,銀發身影透著蓬勃活力;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護理員正為老人掖好被角……這一幕幕溫情畫面,既是三元區養老服務的生動剪影,更是“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美好愿景的落地實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三元區以民生項目為筆、以初心使命為墨,在養老服務的畫卷上精描細繪,從一餐熱飯暖透心間到多元照護筑牢安康,再到學堂歡歌激發活力,持之以恒用心付出,最終化作每位老人臉上真切的笑容,讓晚晴時光更顯溫暖綿長。
一餐熱飯暖“夕陽” 正午時分,走進滬明長者食堂,窗明幾凈的大廳里,50多種葷素菜品分區陳列,菜香在空氣中彌漫。
老人在滬明社區長者食堂打飯(黃柳青 攝) “60歲以上老人只需要9.8元,就能吃到兩葷兩素,再加一碗飯、一碗湯。符合條件的特殊對象,政府還會額外給予2至4元的補貼,進一步減輕老人的用餐負擔。”聽了負責人陳麗明的介紹,82歲的任大爺點起菜來,他點了15元的清蒸鱸魚,補5元差價后笑著說:“刷卡自動識別補貼,太方便了!” 便捷實惠背后是安心。后廚里,廚師長鄧必珍逐樣檢查菜品留樣,食材溯源臺賬“一品一碼”清晰可查;管理后臺上,助餐對象、監管數據、補貼明細實時更新,每日就餐人數、菜單一目了然。對行動不便的老人,19個助餐點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化身“送餐員”,提前摸底、線下點單、保溫配送,“前一天報餐,十一點半熱飯準到家”的承諾,讓100多位失能、困難老人暖胃更暖心。 一碗碗熱飯的溫度,源自三元區“15分鐘便民服務圈”的扎實落地。針對老年群體“做飯難、吃飯愁”的痛點,三元區以“零租賃”形式引進第三方服務團隊運營,建成6個長者食堂、19個助餐點,日均服務340人次。運營中采用“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多元籌資模式,補貼標準精準細化:三元區城區戶籍且居住在本區的80-89周歲老人,工作日午餐享受2元補助。90周歲以上老人及符合條件的65周歲以上特殊群體(含城市支出型貧困低收入家庭、重度殘疾人、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工作日午餐享受4元補助,老人憑身份證或社保卡即可精準享受。 近年來,三元區民政局通過規范化引領、協同化監管、信息化服務,搭建起助餐服務監管系統,全數據實時追蹤就餐量與補貼情況,既保障服務質量,又通過數據分析優化餐品、平衡成本。智慧升級讓服務提質,區民政局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股負責人曹燕華介紹:“我們利用社保卡開通助餐功能,實現卡、碼、臉識別,讓老人不怕丟卡!” 這套體系結出豐碩成果。2024年以來,全區長者食堂(助餐點)累計提供助餐服務超9萬人次,累計發放補貼11.901萬元,惠及近9000名特殊群體老人。作為養老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助餐網絡與全區16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2個服務站、54所農村幸福院、20個老年人活動中心聯動,實現各類養老服務設施100%覆蓋。 城鄉發展“一盤棋”,養老服務的暖意下沉到了鄉村。如今,在三元區,很多農村幸福院不僅是助餐點,更成了老人的“幸福驛站”,小蕉村便是典型代表。
幸福小蕉村(黃三定 攝) “開飯咯!”正午的陽光灑進小蕉村幸福院,食堂里煙火氣升騰,10多位老人陸續圍坐。吳奶奶端著盛滿葷素的餐盤,笑紋里浸著滿足:“2塊錢就能吃熱乎飽飯,比自己開火省心十倍!”此前,村里獨居老人“做飯難、吃飯湊”是普遍難題。村兩委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依托村集體收入補貼建起食堂,不僅每日供應熱餐,還配套了棋牌桌、電視機等娛樂設施。如今,老人們吃完午飯圍坐聊天、下棋,食堂的煙火氣里,藏著農村老人最踏實的幸福感。 一餐熱飯暖“夕陽”。從城區到鄉村,這張越織越密的助餐網,讓三元區的“夕陽紅”更添幸福滋味。
多元照看護安康 清晨8時,三元區首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青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動感音樂準時劃破寧靜。護理長趙小琴站在隊伍前方示范,十幾位老人跟著口令抬手、交叉,87歲的蔣懷英指尖跟著節奏靈活翻飛,累了便扶著身旁扶手輕笑:“這里就是我的‘新家’,比在兒女家還熱鬧!”從廈門回三明后,她成了這個養老服務中心的首位住戶。
青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這是三元區“多元供給”養老模式的生動縮影。 為破解老齡化難題,三元區民政局整合社區設施、盤活閑置資源,在白沙群一、列西青山及群英社區布局嵌入式養老機構集群。據介紹,項目總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設置70張床位,其中:群一社區30張、青山與群英社區各20張。 這種“扎根在社區”的服務模式以“公建民營”方式運營,既保障了照護專業性,又滿溢著親情溫度。機構可為半自理、輕度失智失能老人提供24小時照料,還能以日托、助餐輻射周邊群體。更讓家屬安心的是“養老不離家”的便利:耄耋老人李湘玉每天過馬路就能探望腦萎縮的老伴,再也不用為“送遠郊養老院來回折騰”犯愁,攥著老伴的手反復念叨:“守著你,心里才踏實!” 科技更給這份踏實加了道“安全鎖”。青山社區機構的床墊下,藏著無形的生命體征檢測儀,無需穿戴設備就能實時捕捉心率、呼吸、睡眠數據,家屬可在手機小程序上隨時查看。去年深秋凌晨,系統突然報警提示82歲張爺爺呼吸異常,護理員3分鐘內拎著急救箱趕到,測血氧、量血壓并聯動120,及時化解了老人腳底血栓危機。個性化護理方案每3個月更新一次健康評估,讓守護更精準。 智慧養老的觸角不斷蔓延。三元區順應“互聯網+生活服務”趨勢,全面梳理并鎖定全區300多戶孤寡、重度殘疾、“以老養老”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整合“平安通”平臺和電力大數據系統,配備智能手環、跌倒監測雷達等設備,實現生命體征、用電數據24小時全天候監測,同時構建“異常預警自動觸發—信息平臺瞬時傳導—責任人員短信直達”全鏈條響應體系,確保風險秒推至網格員、家屬,在接收預警信息后,相應村(社區)網格員、民政協理員等迅速撥打電話核實或入戶核驗,開展臨時救助、緊急送醫、生活照料對接等處置。至今已成功處置預警76次、救助13人次,有效預防特殊困難老年人跌倒長時間無人發現、突發疾病無法及時就醫等風險問題。 如何推動養老服務全覆蓋?三元區將目光延伸至千萬家庭,以適老化改造和智慧服務為抓手,為居家老人撐起安全傘。2025年落地的家裝廚衛“煥新”補貼細則精準發力,涵蓋地面改造、智能輔助等七類項目,最高補貼30%且單人封頂2萬元,讓老人輕松實現居家環境升級。 79歲獨居老人王大爺家的變化,正是政策落地的生動注腳。今年8月,他家衛生間鋪上防滑地磚,馬桶旁裝了折疊扶手,淋浴區加了恒溫閥,臥室門口安裝了感應夜燈——全套改造僅花3000多元,其余全靠補貼。“以前洗澡總怕滑,起夜摸黑找開關,每次都擔心自己摔跤,現在踏實多了!”王大爺的話道出了眾多老人的心聲。
巖前鎮姜文靜公婆家適老化改造后一角(巖前鎮黨政辦供圖) 今年以來,三元區家裝廚衛“煥新”居家適老化改造共核銷交易1156筆,實際核銷金額153.14萬元,帶動企業銷售金額543.32萬元,累計爭取63.5萬元資金,為138戶特殊困難老人改造。
老有所學樂無邊 10月22日,三元區徐碧街道五路社區長者食堂里香氣與笑語交織,一場熱鬧的壽桃制作活動正在進行。
老年人參加五路社區長者食堂重陽節活動 “重陽節就要到了,這樣的活動不僅有趣,還很有意義,我們很高興!”老人們圍坐桌前,在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下揉面、印模、點綴紅絲,一個個圓潤飽滿、寓意吉祥的壽桃逐漸成形。蒸好的壽桃不僅讓老人們嘗到了動手的樂趣,還被一一送到困難高齡老人家中,讓節日的暖意與社區的關愛跨越距離,傳遞到每位老人心間。 這份銀發歡樂還在持續升溫。10月27日至28日,“福建三明友鄰家緣社會服務中心(滬明社區體驗站)項目建設研討暨滬明社區樂齡學堂開業”系列活動啟幕,滬明社區樂齡學堂正式揭牌,《滬明共建孵化基地協議》的簽訂引來滿堂喝彩。活動現場,與會人員圍繞養老服務落地、社區食堂與學堂融合等議題座談交流,實地走訪調研三元區社區服務實情,專業主題演講為基層工作人員賦能,為樂齡學堂的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而在富文社區,樂齡家園早已成為老人們離不開的“幸福驛站”。這片由閩西地質大隊無償提供的場地全天免費開放,暖意日日流淌:紅歌合唱隊的歌聲洪亮震徹大廳,健身操、太極拳隊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健康講堂上,老人們捧著筆記本認真記錄養生妙招;防金融詐騙課上,78歲的林大爺舉著手追著志愿者追問:“陌生鏈接真的碰都不能碰?”……社區黨委書記王琦介紹,轄區老齡人口多、老舊小區集中、困難群體占比高,休閑場地和健康服務資源曾十分短缺,樂齡家園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學、能玩、能交友。
富文社區樂齡家園 (黃三定 攝) 三元樂齡家園是對現代化幸福社區的創新發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延續,也是三元區打造樂齡學堂品牌的縮影。當前,三元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7561人,占比22.08%,高出全市平均0.92個百分點,相當于每4.5人中就有1位老人。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老年人的養老和健康水平,三元區根據市委、市政府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的工作部署,結合實際探索建立了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樂齡家園”,構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讓老年人獲得觸手可及的多功能組合服務,實現養中有醫,醫中有養。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19個樂齡家園。 為辦好養老事業,托舉起全家的幸福,三元區緊扣老年人需求,持續加大投入,探索農村老人健康而有尊嚴的樂享晚年生活之路,全面鋪開樂齡學堂建設,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8個樂齡學堂,農村老人不用進城,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服務。 一枝一葉總關情。立足新發展階段,三元區持續做優養老服務,依托三明醫改、林改及文旅等優勢,培育“養老+醫療”“養老+旅游”“養老+互聯網”等新業態,推動養老服務與健康、文旅、康復輔具等產業深度融合。 從學堂中的紅歌傳唱,到講堂上的反詐科普;從城區功能齊全的樂齡家園,到溫馨的農村幸福院……三元區正用一個個鮮活的銀發場景,勾勒出晚晴幸福新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