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山位于三元區中村鄉筠竹村黃定坑自然村與中村鄉大白坑村交界處,海拔1205米。頂峰上原有大圣廟,毀于雷擊。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曾繞道大眾山,攻克盛坑嶺,殲敵上千,取得三明境內最大的一場戰役勝利。當地人也稱大眾山為紅軍山。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1) 2月11日 陰轉晴 年前曾從三元區筠竹村徒步到沙縣湖源鄉,重走紅軍路。當天來回。來去匆匆。紅軍故事聽了不少,紅軍的遺跡沒有發現,紅軍墓、紅軍碑、紅軍紀念堂只是在構想中。 聽說從三元區中村鄉筠竹村到大焙坑有一條紅軍長征路。1934年5月,紅十九師在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輾轉來到三元筠竹。5月29日凌晨,敵軍先占領了離紅十九師駐地龍頭村以西三華里的天然屏障----湖源的南洋峽。紅十九師在不熟地勢,未完全摸清敵情的情況下,僅以五十六團向敵發起進攻,不料這附近幾個山頭全被敵軍占領,戰斗打的非常激烈。由于我軍地勢不利,幾次進攻均未奏效,戰勢處于困境,團長負傷,不少戰士傷亡。中午時分,據敵俘口供和紅軍偵察員情報摸清了敵情。紅十九師重新部署了作戰計劃。以五十五團,五十六團組成,兵分兩路:一路由參謀長夏中興率領由當地熟悉地形的農民陳上桔為向導,通過大焙坑繞道回攻南洋峽;一路由團長王永瑞率領,由當地農民陳有斗為向導,從大眾山繞道筠竹,直插盛坑嶺切斷敵退三元之路,形成關門殲敵之勢。 下午2時許,兩路紅軍同時發起進攻,夏中興率部通過大焙坑,繞道南洋峽占領了守敵一二號陣地,間隙地植糊壟,造成守敵相互懷疑陣地已被我紅軍占領,引起了敵軍的混亂。我紅軍將士乘機頑強攻擊,夏中興負傷,后由俱樂部主任張志堅協同指揮。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我紅軍攻克了南洋峽。敵軍向盛坑嶺退卻,企圖打通退往三元之路,集中了最猛烈的火力輪番向我紅軍進攻,均被打退。傍晚,我紅軍發起全面圍殲,敵軍開始向莘口方向退卻,遭我紅軍跟蹤追擊堵截,迫使敵軍返回盛坑嶺,與我紅軍決戰。 盛坑嶺兩邊陡壁,夾著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山路,敵軍一個旅的兵力全部集此奪路而逃,欲退往三元。我紅軍將士圍殲堵截,浴血奮戰。晚七時,戰斗結束,計擊斃敵軍上千人,俘虜800余人,繳獲機槍20挺,迫擊炮3門,電臺一部,步槍800余支,子彈十余萬發和一大批軍用物資。紅十九師在地形處于劣勢的條件下頑強取勝,也作傷亡300余人。這就是紅軍在閩著名的筠竹、湖源遭遇戰。 紅十九師三天內轉戰百余里,大敗國民黨軍,使蔣介石統治集團大為震驚,連忙調遣第四縱隊李延年部、五十二師盧興邦部、南路軍李楊敬部、北路軍陳城部向永安、沙縣、尤溪境內包圍而來。紅十九師由此牽制了大批敵軍兵力,為第五次反“圍剿”作出了重要貢獻。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2) 2月11日 陰轉晴 盛坑嶺戰役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時期,在三明境內最大的一次勝利。由于紅十九師三天輾轉百余里,當地親眼目睹紅軍戰士的神勇的老人已不在人世。從親歷當年戰斗的將軍回憶錄里,我們得知了當年血流成河的實況。 2006年2月11日,星辰、黑鬼、山客、啟明、攝鬼、矮炮、葉公、青蛙泡泡、紅豆、鈴鐺、胖胖、東方芷恒、林木也叟、高炮、橙橙、大炳、二炳、丁香花、扣扣等19人,再次走上探訪這一帶,希望形成一條適合周末活動的紅色路線。 筠竹、大焙坑兩村為此行提供了盡可能的幫助。筠竹村主任羅繼琰專門安排一位熟悉地形、了解村史的向導,在村子里等待探訪隊伍,陪同大家,從筠竹村穿越到大眾山。大焙坑村書記、主任羅著杰安排三位向導在大眾山接應穿行的隊伍,介紹當年的歷史。 2月11日8:20,探訪隊從三明乘上平安客運的客車,向目的地進發。9:00,班車到達筠竹村口,早已等候在這里的向導羅邦候迎上前來,向大家介紹了筠竹村的簡況后,帶領隊伍向大眾山深處走去。 正是早春時節,云霧飄渺中,桃李爭奇斗艷。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李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田野里,成群的家鴨換上了春天的羽毛,開心暢游。 山間的云霧,撲朔迷離。一會霧氣滿天,十米不見影子;一會兒云消霧散,山巒疊嶂。攝隊的隊員們色心大起,時而沖在隊伍前方,抓拍隊員在云霧中陶醉的身影;時而漫游在隊列的后頭,細細尋找濃濃春意。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3) 2月11日 陰轉晴 春色在山野里彌漫。春絲如線,每個隊員似乎都陶醉在田野山色中。啟明在泡泡的協助下,支起三角架,細描精拍。一絲不茍的樣子,讓人們由衷敬佩。山客時而錄像,時而拍照,濃濃的春意寫在他臉上,刻錄在心坎上。 春絲綿綿,勾起攝鬼春思。他時而是老道的獵手,在云消霧散的剎那,記下那片刻山色;時而如纏綿的情人,偎依在云霧中,享受無盡的春情。 紅豆一身紅衣,融入在那濃濃的春色中。每抓到她滿意的片片時,她甜甜一笑,如春花綻放。在紅豆的引誘下,鈴鐺恨不得把所有的春色一網打盡。 東方芷恒不愧是賞花能手,百米外的花香,她都品味出來。美妙的春色,讓她暫時忘記了生意場上的應酬,夠不得手機上的呼喚。 胖胖昨夜醉酒無數,也能在春色中挺住。外掛橙橙大樂,聲稱換位相助。兩炮對壘,矮炮不矮,高炮不超。丁香花在這盎然的春色中,樂意無限。 春色蕩漾,春情綿綿。隊員們陶醉在山色中......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4) 2月11日 陰轉晴 眾人邊走邊賞,邊說邊笑,踏春路上,春意盎然,春光無限好。接近大眾山山腳下,前方道路分岔。向導羅邦候告訴我們,左右兩條是林區便道,左邊通到黃定坑自然村,右邊通到往竹山。正前方有條羊腸小道,向小杉木林深處蜿蜒上行。這就是上大眾山的山路。 黑鬼在小路邊的一棵杉木樹上系上一條紅綢帶,作為路標。怕不醒目,又在另一棵樹身,再系一條。兩條紅綢帶迎風瓢動起來,遠遠看去,好像兩只在游動的紅尾飛鼠,在綠林中格外醒目。 穿過杉木林后,小道又有分岔,最陡的是上山的小路。路面坡度多數在50度以上,厚厚的落葉灑落一些水氣,踏上去格外油膩,稍稍不小心,就會摔倒。 杉木林以上林地是生態林。闊葉林居多,可以找到國家和省級的某些保護樹種。一棵碗口大的闊葉樹倒在路邊,向導伸手摘了一枝葉,讓我們聞聞。真香啊!向導說,這是桂皮樹,皮和葉可提煉上等香料。 闊葉林中許多楮樹、栲樹、櫟樹已經成林。向導說,這些樹開始掛果了,到了8、9月份,樹下的林地里就會長出天然食用菌,如紅菇、梨菇、珊瑚菇、牛肝菌等。 我們沿著山脊向大眾山頂峰前行。據說,紅軍當年長征經過這一帶時,開始由于地形不熟悉,吃了不少苦頭,傷亡嚴重,后來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沖出包圍圈,反敗為勝。紅軍長征后,閩贛游擊隊繼續在這里,與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周旋多年,直到解放。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5) 2月11日 陰轉晴 接近大眾山頂峰,山道顯得更艱難,岔道也多了。黑鬼怕路標不夠明顯,把手上的紅布條撕得更細一些,每隔一小段,就系上一條。泡泡留在后隊,與黑鬼配合非常默契。 初次一起活動的大炳、二炳,體能與耐力很好,對團隊行程十分注意,見后面隊員沒有跟上,自覺放慢前進的步伐。橙橙有說有笑,看樣子,她很快適應這樣的行程。丁香花、扣扣盡管有些累,還是沒落下半步。 霧氣越來變化,接近峰頂,視線能見不到5米。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錯。前隊的隊員,自覺控制節奏,讓后續隊員跟上。攝鬼一會兒前,一會兒后,把隊員們的音容笑貌,拍的活靈活現。 大焙坑來的三位向導,已經到達峰頂,等待我們。其中一位是女同胞,大焙坑村黨支部副書記,據說做一手好菜,里里外外一把手。 大眾山山頂有座四方形的石廟,供奉齊天大圣。廟的屋頂已倒塌,碑文依稀可見。石廟邊上還立了一個木質三角架。據說,這里曾是方圓百里的燎望臺之一。晴天時遠望三明市區,景色別致。 筠竹向導羅邦候完成帶我們上山的任務,與我們依依不舍話別。單獨一人原路返回。臨別時,他向我們介紹了筠竹的其他風光,與我們相約再會。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6) 2月11日 陰轉晴 大眾山主峰海拔1205米。在鄰近的幾座大山中,不算最高,但卻是較突兀的。據說,天晴時,站在山峰頂上,可看到三明、沙縣、大田等城區。當年紅軍正是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通過大眾山,搶占了有利地形,完成對白軍的合圍,取得了反敗為勝。 紅軍長征后,閩中游擊隊曾以大眾山主峰周邊數百平方公里的山區,展開游擊戰。游擊隊員發揚紅軍的優良作風,借道、借宿、借糧都按要求辦理相應手續,與白軍、民團、反動武裝擾民、害民,形成鮮明的反差。 在一次游擊戰中,閩中游擊三位隊員受了重傷,被白軍追殺。正危難時,一位大媽發現了傷員,把他們背進山洞,藏了好幾個月起來,幫助他們養好傷,找到隊伍。 大眾山*近大焙坑一側,地勢更險更陡,幾乎沒有路。沒有向導帶路,極可能迷路。丁香花、扣扣第一次遇上這么陡峭的地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高炮、林木一幫一,半扶半牽,好不容易勉強交差,完成團隊分擔的任務。大媽當年不知有什么力量,能把三位愛傷的游擊隊員背下山? 越往山下,林中的闊葉林越少。有林地里毛竹山擴展很快。這一帶的農戶,烤竹筍干,還用炭火,得砍燒大量的林木。林木中闊葉林減少,土壤地力質量也下降,涵水能力打折,對病蟲害的抗病能力也在下降,以竹筍干為主要收入的觀念,應該要有變化。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7) 2月11日 陰轉晴 三位向導帶著我們,在陡峭崎嶇的灌木叢、竹林地里彎來繞去,尋找較好的線路下山。大柄、二柄雖然初次參加活動,在隊伍中注意前后照應,給其他隊員很大的鼓舞。扣扣途中坐了“電梯”,有驚無險,其樂融融。丁香花越走越熟練,當起師傅。 領路的大焙坑村婦女頭羅秀英告訴隊員,農村婦女在這樣的山道上,常常要挑上百的筍擔、柴擔,婦女勞動力在春筍旺季,和男人一樣,上山挖筍,在沒有路的灌木林里、竹林地里,找筍、采筍、挑筍,回家后,還得料理家務,比男勞動力辛苦多了。 婦女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很大的努力,婦女地位的變化,與她們經濟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許多家庭婦女當家作主,因為她們本身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羅秀英個頭不大,可論起農活,村里沒有幾個男人比她強。讀過“農函大”的她,掌握了許多致富的門路。年收入比起村里一般的男勞動力高多了。 下到大焙坑村后,羅秀英帶著我們,到她家做客。這是農村里常見的木屋,外板春節前洗白過,屋里屋外,農具、雜物井井有條。屋前有個大坪,大坪前依地勢,修了曬臺。坪邊有個十多口烤筍干的灶。大年時,羅秀英家里出筍干超過2000公斤。 正是春曖花開時節,大焙坑村民的房前屋后,梨花、李花開得正旺。成群結隊的孩子,帶著啟明,追趕春天的腳步,抓拍春景。大焙坑村書記、主任羅著杰導演的米果宴擺開了……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8) 2月11日 陰轉晴 大焙坑行政村有五個自然村,分別是大焙坑,貢弄坑,牛姆岐,葛田坑,山峰源.與沙縣大洛鄉的羅坑源中洋自然村相鄰.羅姓,陳姓,吳姓,是當地的旺族.村支書羅著杰家在貢弄坑自然村. 貢弄坑自然村有17戶人家,人口90多人.清一色姓羅.據說是從筠竹遷來的.先祖是入閩較早的姓氏.三元有文字歷史記載,從羅家開始. 陳姓是客家人.與中村鄉前村的陳姓同宗同源.老祖來自上坑太拔鄉彩霞村,以打藍錠為業.后來受洋貨沖擊,逐漸轉行,定居務農. 這里吳姓農戶與爐洋來源不同,來源于客家.風俗習慣也與相對坑一帶吳姓人家不同.吳姓是三明郊區眾多姓氏中,族譜版本較多的一姓. 村落里客家人,大都出身貧寒,與客家人多的紅軍游擊隊語言上容易溝通.客家人樂于為紅軍游擊隊提供人幫助.紅軍北上后,江南閩中游擊隊在這一帶活動也較方便. 1944年,林志群帶鄰閩中游擊隊在這里轉戰.蔣榮德肖文華等三位游擊隊隊員身受重傷.牛姆岐自然村村民陳福娣發現傷員后,將他們背到附近山洞里藏起來,悄悄為他們養傷. 蔣榮德肖文華康復后重返游擊隊,后轉業地方工作,他們還常常來看望當年的恩人.如今陳福娣已經不在人世,她的兒子吳祿生吳祿斌至今還能清楚地回憶當年的情景.
筠竹、大眾山、大焙坑紅色路上踏春(9) 2月11日 陰轉晴 午餐在大焙坑村一位年輕的黨員家里進行.姓陳,客家人.三兄弟,父母親身體很好.我們的到來,三兄弟妯娌都忙碌起來了.木屋前的大坪上擺起了三大桌,主人端出茶點,按客家的禮節接待我們.隊員圍坐了兩桌. 做米果技術含量很高.米沒泡好,燙好,第一次沒舂透,第二次蒸的火候沒掌握好,都可能影響最后的成品.果餡調味很關鍵,太咸太淡,含汁量,都可能影響食欲.陳氏兄弟妯娌的做工真是太完美了.瞧隊員們狼吞虎咽的樣子,大家樂開懷. 客家人待客無酒不成席,經不住羅著杰和陳氏兄弟的勸說,原定不喝酒的隊員紛紛半推半就了.婦女頭羅秀英巾幗不讓須眉,勸酒不拒.春意融融,城鄉情深意長. 午飯后,當年勇救游擊隊傷員的陳福娣后人與我們見了面.他向我們詳細描述了在白色恐怖下,老區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和汗水幫助紅色政權的情景.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從大焙坑到杜水路口,過去的羊腸小道已經鋪成三級路,路面硬化了.羅著杰向我們歷數了省市區鄉三級對村里的關心支持,特別強調了區里下派干部陳長海在村里的模范帶頭作用.在這個革命老區村里,村民對熱情幫助他們發展的人,世世代代都會牢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