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元山又名紅菇山,位于三元區(qū)城東鄉(xiāng)城東村界內(nèi),主峰海拔1226米。靠近頂峰,有天然涌泉,明代鄧茂七農(nóng)民起義軍曾在這里設(shè)山寨,修演兵場。高山瀑布群連綿不斷,春夏較為壯觀。 傾情妙元山 詹學(xué)齊 妙元山,對于多數(shù)生活在三明市區(qū)的人來說,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不知不覺中,旅游休閑、登山健身已成為三明市民的一道生活風(fēng)景線。遠一些,你花上一天半天功夫便可出游獨具特色的格氏栲森林公園和風(fēng)景如畫的瑞云山洞;近一點,你只要利用晨間暮邊時間也可上一趟峰巒起伏的虎頭山和綠樹成蔭的文筆山。 妙元山,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山,就在虎頭山和文筆山之間。 初秋的一天,天高云淡,秋色初露。我象傾情一位心儀已久的戀人一樣前往妙元山探訪。與我一路同行的還有三元區(qū)旅游局的局長和城東村的書記、主任。按照以往旅游登山的經(jīng)驗,我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穿上運動鞋,戴上遮陽帽,挎倒立照相機,界限餿馾備而去。 我們是從下洋靠山邊的一條公路進發(fā)的。汽車沿著剛剛鋪就的水泥路盤山而上,約莫走5公里的路程,花了十來分鐘時間,便來到一個叫白玉坂的地方。"坂"是一塊較為開闊的山坡地,方圓千余畝,中間是層層疊疊的梯狀果園,四周皆為山林,園內(nèi)的柑桔果滿枝頭,香氣四溢,四周青峰秀黛、生機盎然。公路的盡頭有幾座房子,看上去已有些年頭。一座是空空蕩蕩的廠房,一座是二層住房,下層是土墻壘起來的,上層是木頭結(jié)構(gòu)的,還有幾排低矮的食堂和豬圈。這些房屋經(jīng)多年風(fēng)吹雨打,已陳舊破損,外墻斑駁。村書記介紹說:70年代初,這里是城東耕山隊駐地,當(dāng)時有七、八十個回鄉(xiāng)知青在這里安營扎寨,經(jīng)營著一片七、八百畝的茶園。80年代后知青陸續(xù)招工進城,耕山隊便解散了,人去樓空,茶園也由于效益欠佳,改種柑桔和其它果樹。望著眼前這一切,我的腦海里立即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圖景:在那火紅的年代,一群稚氣未脫的男女青年滿懷憧憬,來到這里,白天在地里辛勤勞作,晚上上夜校挑燈讀書。生活雖然艱苦,日子卻過得充盈,有滋有味。我的耳邊仿佛聽到他們唱著那個年代嘹亮的歌聲…… 村里的主任介紹說,白玉板是三元的祖地。很早的時候,這里居住著范、黃、李三姓人家,李氏媳婦因多年不會生育,心灰意冷。一天便來到山上一塊巨石邊,昏昏入睡,夢見一群孩子圍坐在她的身邊嬉鬧。十月以生,便生下一胎三子,取名龍元、獅元、豺元,三子聰穎過人,個個成材,受朝廷重用,封官進爵,生育繁衍,成了這里最早的先民,也便有了"三元"之地名。故事無從稽考,姑妄聽之,但確有一李氏祖墳立于路邊,似乎在印證這一傳說。 從白玉板抬頭望去,眼前便是妙元山。乍看上去,她與閩中眾山并無二致,山上林木郁郁蔥蔥,藍天、白云、青山、溝壑,構(gòu)成一幅有個性的圖景。妙元山海拔1226米,比虎頭山高出61米,三明市區(qū)第一高峰當(dāng)之無愧。 順著一條水圳深入山中,便傳來潺潺流水聲,我們?yōu)橹@嘆:此處竟有溪流!難得難得。山水之美,歷來相得益彰。山的靈性要有水的神韻襯托。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氵瞿自己的理智和心靈;而仁者則在山的深沉、堅定和博大中錘煉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但見澗石布滿小溪,石上青苔泛綠,溪水清澈見底,清甜甘冽,小溪兩崖樹林蔥蘢,濕潤陰涼。順著小溪往上走,一堵峭壁橫亙眼前,溪水從頂部飛流直下,形成幾級瀑布,蔚為壯觀。我們站在瀑布前,水氣拂面,沁人肺腑,頓覺清爽宜人,一身汗水頃刻銷匿。瀑布有多高,沒有人去丈量,村里的同志也心中無數(shù),恰有一段7、8米長的木頭立在潭邊,我以此"木測",估計有50、60米高。高山流水,轟然有聲,傳出很遠,使我們游趣陡增。沿著一條橫路再往前行,便來到"萬石園"。怪了,在這深山密林中,竟有如此石群!有的好象從天滾落下來,被某一位仙人用石塊墊砌在這里,搖搖欲墜;有的仿佛不情愿地從地里冒出來,露著半個身子。有的石頭躲在樹林里,有的樹木長在石縫上,山、石、樹相依相偎,妙趣橫生。青蛤石、求子石、月牙石、一線天、獅子洞,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你盡可以張開想象的翅膀縱情馳騁。 "求子石"由于美麗的傳說和靈驗為后人所崇拜,上山觸摸求子的婦女紛至沓來。"神蛙石",本地方言叫"青蛤石",形態(tài)各異,有趴著的、有躍起的、有閉目的、有昏睡的,簡直是一個石蛙天然公園。傳說有一年妙元山下莊稼害蟲猖獗,農(nóng)民眼看就要絕收無望,只得企求上蒼保佑,玉皇大帝派神蛙下凡人間。神蛙十分憫恤山民,盡心除害,忙得不亦樂乎。但神蛙考慮到若把害蟲消滅貽盡,生態(tài)就要失去平衡,故久久不回天廷,最后決定長留此地,從些妙元山下年年五谷豐登。神蛙的這種生物多樣性觀點于今也受用無窮。 有水的山是神韻的,有樹的山才是有生命的。 一進入妙元山,便來到了綠的世界。視野所及,盡是茂密的森林,鋪天蓋地。蒼翠的松樹,高大參天;各種闊葉樹,或獨木生長,或一簇數(shù)枝,與針葉樹混雜其間,成了混交林。喬木層下,灌草叢生,樹葉落在地上積了厚厚一層,腳踩在上面,柔軟舒適。紅菇菌最適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長,每逢7、8月間,一大清早便有農(nóng)民上山采菇,因此也稱"紅菇山"。小溪兩崖更是亂石兀立,遮天蔽日,說不出的清涼和幽靜,真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有山上的烏桕、楓香、杜英樹的葉子開始逐漸由青變紅,才使我聯(lián)想到秋天已經(jīng)來臨。 藤本植物也自有一番妙趣。有的在地了穿行,有的順著大樹攀援,有的則飛越溪澗。更有一種叫石松的草本植物,似藤非藤,山上隨處可見,你可以在芒萁草叢中看到它鮮嫩而充滿活力的莖蔓,匍匐在地,到處亂竄,卻找不到根扎在哪里,伸出草叢后則掛在樹上,垂下鱗狀濃綠的葉子,藤樹組合,真是一個天然盆景。 上得山頂,來到"九池寨",傳說這里是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鄧茂七的練兵場,山坳處遺留下的鑄鐵加工兵器舊址,似乎證明傳說中的故事也順理成章。 旅游局局長告訴我說,這里有萬畝森林,已劃為生態(tài)林保護區(qū)。市區(qū)周圍有這么一大片森林涵養(yǎng)水源,蔭福大地,真是功德無量啊! 我們在一片說笑和議論聲中下了山,這才發(fā)現(xiàn):由于一直走在松柔的土路上,腳竟不覺酸痛。山上林木蔥蓊,草帽便成了累贅,照相機也沒怎么用上。是啊,這里的景致只能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呼吸著大山新鮮怡人的空氣,市井喧囂、人世紛擾便一掃而光。 一聲火車的汽笛把我的思緒牽引了回來。透過林間縫隙,循聲望去,腳下山峰起伏,連綿不斷,真是"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三明市區(qū)就在眼底,一江碧水穿城而過,波光鱗鱗。西面煙囪林立,機器轟鳴。東面街巷縱橫,高樓大廈,巍峨矗立,更添幾分現(xiàn)代化城市的風(fēng)采。 妙元山景區(qū)是今年初才開始開發(fā)的,村干部告訴我,村里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發(fā)展經(jīng)濟,曾組織了一批人到外地參觀學(xué)習(xí),回來以后,茅塞頓開,柳暗花明,著手探究開發(fā)妙元山。村書記、主任從勘查。選線、規(guī)劃、布景,已上山十幾趟,引領(lǐng)一批又一批領(lǐng)導(dǎo)、專家實地考察,出謀劃策。目前已投資70多萬元鋪設(shè)進山水泥路,景區(qū)小路也已打通,白玉坂知青點房屋正在修繕。區(qū)旅游局的局長還告訴我,不久,華東規(guī)劃設(shè)計院將派專家?guī)椭皡^(qū)進行總體規(guī)劃設(shè)計。看著他們走在山路上的堅定步伐,聽著他們談?wù)撌袌鼋?jīng)濟的新鮮詞兒,我的心情有說不出的欣慰。 妙元山,就象一位少女待字閨中,等待你揭開面紗,露出她嫵媚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