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元戰斗過的紅軍部隊和游擊隊 ●黃奕杰 紅七軍團 ?1933年元月7日,中革軍委決定在紅一方面軍內成立紅七軍團。七月,紅七軍團在閩贛革命根據地組建成立,肖勁光任軍團長兼政委,轄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個師。1933年8月28日,中央軍委來電正式成立紅七軍團,尋淮洲任軍團長,肖勁光任政委,指揮十九、二十、三十四師和紅十軍南下獨立團。1933年10月28日,中革軍委兩次決定擴編紅七軍團,尋淮洲任軍團長,肖勁光任政委,后樂少華任政委。1934年春,為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反革命“圍剿”,蘇區中央局接受毛澤東的建議,在敵堡壘區開辟新區,以靈活機動游擊戰術,伺機打擊敵人,紅一方面軍紅七軍團開赴中央蘇區東線作戰。1934年4月7日,紅七軍團由明溪湖坊,進至三元巖前,以三元巖前為后方之一,攻占永安。8日紅七軍團十九師占領三元西面貢川鎮,并于4月18日攻占永安城,三四天后即轉移,留紅九團駐守。5月1日,水安革命委員會成立。1934年5月27日到29日,尋淮洲、粟裕率領紅七軍團十九師,轉錢三元徐坊(今徐碧)和筠竹村深坑嶺。三生內兩戰,殲滅敵劉和鼎八十師二三九旅和二二八旅二個營,取得三元徐坊和筠竹兩次戰斗勝利。1934年6月4日,紅七軍團由黃沙口分兩路,一路經巖前、一路經星橋到達明溪。1934年7月 6日,紅七軍團在瑞金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任團長,樂少華、粟裕、劉英分任軍團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隨后.紅七軍團從江西蘇區出發,經長汀、連城、清流、永安,于7月15日,和擔任護送紅七軍團渡閩江任務的紅九軍團先頭部隊會師后,小部經過三元莘口、中村,進入大田,到尤溪,挺進閩中,攻克樟湖板.渡閩江,北上浙西到皖南。半年后在國民黨軍隊包圍下幾乎全軍覆滅,余部轉入南方游擊戰爭。 紅十九師 ? 1933年6月7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對紅一方面軍進行一次大的整編,紅十九師由原第十一軍改編,屬第五軍團,師長周建屏(后尋淮洲),政委肖勁光(后呂振球),下轄第五十五團,團長李金銘(后李文柱),政委李鳴鳳(后王天龍),第五十六團,團長李開長(后李云清),政委林德清,第五十七團,團長王永瑞。1933年7月l日,以紅軍三軍團為主轄紅十九師組成東方軍,7月2日從廣昌出發,東征福建。8月I8日到23日,占領明溪全縣,紅十九師在明溪沙溪、地美、三元巖前一帶,打土豪和籌款籌糧,做宣傳,開展群眾工作。1934年春,為粉碎敵第五次“圍剿”,紅十九師在堡壘區開辟新區,展開游擊戰,伺機打擊牽制敵人。1934年4月7日,紅十九師由明溪胡坊,到達巖前、吉口、忠山、星橋一帶,以巖前為后方之一,進攻永安。4月18日攻占永安城,三叫天后即退出,留紅九團駐守。5月27日,紅十九師轉戰到三元徐坊(今徐碧),受到來自國民黨劉和鼎八十師駐莘口二三九旅和駐沙縣二三八旅南北央攻。紅十九師強渡沙溪擊潰東岸之敵,搶占高巖甫高地,集中兵力殲滅由沙縣來的敵二三八旅。28日經廖源、杜水,向湖源集中,于29日在三冗筠竹深坑嶺,殲滅敵二三九旅全部,30日轉回江西。1934年6月4日,紅十九師由黃沙口分兩路,一路經星橋,一路經巖前,到達明溪。1934年7月,返叫瑞金,組成抗日先遣隊,經長汀、連城、清流,進入永安歲坊、西洋,小部經三元莘口、中村,轉入大田,北上抗日。后在浙皖邊國民黨軍隊包圍下,幾乎覆滅,余部轉入地方游擊戰爭。 紅十三師 ? 1931年6月21日,中同工農紅軍第六十四師改為笫十三師,歸紅四軍建制,粟裕任師長,高自立任政治委員。1931年6月底,第二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后,總前委研究擴大紅色區域,決定紅軍主力向閩西北移動,造成新工作區和籌款區。紅四軍以寧化、歸化、連城為工作區,紅四軍十三師在師長粟裕,政委高白立的帶領下,到明溪南部胡坊、沙溪(包括三元巖前、吉口帶),發動群眾,開展“不完糧,不完土豪的債”抗租抗高利貸斗爭。 紅三軍團 1930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紅第五軍、第八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和前委書記,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五軍(轄第一、三師)、第八軍(轄第四、六師)。1931年7月5日,紅三軍團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從建寧、將樂陸續到達明溪,幫助建立雪峰、溪口等多個基層工農革命委員會,其中巖前、吉口轄于溪口鄉工農革命委員會,紅三軍團一部在巖前、吉口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籌糧籌款革命斗爭。1934年1月4日,紅三軍團四、五、六師再次入閩作戰,進到明溪,其中部分紅軍經過巖前、吉口一帶。 紅十二軍 ? 1930年3月,閩西各縣赤衛隊集編成紅九軍。1930年5月,紅九軍與紅四軍第三縱隊擴編為老紅十二軍,轄第34、35、36師,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1930年 6月,紅四軍第四縱隊部分隊伍與明溪地方部隊合編為紅二十軍、二十一軍,同年十一月,合編為新紅十二軍。1931年底,新老紅十二軍與紅36師編為紅十二軍。 ? 1931年2月,紅軍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紅十二軍重占寧化,分兵進入清歸,擴大紅包區域。6月底,毛澤東連續給周以粟、譚震林等發出三封指示信,指示紅十二軍、紅四軍以寧清歸為工作區,建立地方政權,隨后紅十二軍解放歸化城。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1931年9月,紅十二軍在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的率領下,率第34、36師擊敗國民黨五十六師桂振遠部隊,進駐明溪。紅十二軍活動區域覆蓋歸化縣大部,34師35團團部設在明溪城,屬于沙溪(溪口)鄉的巖前、吉口一帶,也是此時紅十二軍活動區域。 紅軍獨立第九團 ? 1932年冬,由連城、長汀地區地方武裝擴編成立,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福建軍區獨立第九團”。為粉碎敵第五次“圍剿”,在方方、吳勝的領導下,作為遠征游擊縱隊,擔負中央蘇區東線游面擊任務。1934年4月8日起協助紅七軍團十九帥攻占永安縣城,紅七軍團奉命撤往中央蘇區后,留紅九團駐守永安。紅九團幫助永安建立永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地方赤衛隊,建市紅色政權。此間紅九團分兵東進三元巖前一帶,和當地大刀會及敵五十二師前哨部隊展開游擊斗爭。至5月9日,敵盧興邦反撲水安,因兵力懸殊,紅九團撤回永安西南堅持游擊,曾游擊至三元筠竹與紅七軍團會合,因紅七軍團已撤回江西,后紅九團分兩路回龍(巖)寧(洋)連(城)邊界開辟紅色游擊區。1934年盛夏,紅九團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時,再次經過現莘口一帶。 紅軍獨立第七團 ? 1932年初,由寧清歸地方武裝獨立營、游擊隊編成,屬福建軍區,團長李集斌,政委張文邦。1932年7月,由清流經安砂游擊到貢川、巖前一帶,與盧興邦打了一仗,后撤回歸化活動。1933年,從福建赴江西配合紅三軍團作戰。1934年3月至8月,再次以安砂等地為基點,建立安砂區蘇維埃政權,分兵進出永安、沙縣、歸化等縣邊界打游擊,游擊區域包括三元區巖前、莘口、中村范圍。中央機關離開瑞金長征后,留守中央蘇區擔任保衛留守任務。后轉興國一帶堅持游擊。 閩西北游擊隊 ? 1940年2月,大田縣委從“人民自衛隊”(群眾組織)中物色骨十30余名,秘密組建大田縣委游擊隊,隊長林茂森,政委林大蕃,是抗日戰爭時期閩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裝。1942年,改為閩中游擊隊,隊長林達光,政委林大蕾,1944年5月改建為閩西北游擊隊,隊長肖冠槐,政委林大蕃。 ? 三元縣中村鄉大焙坑因地處南沙尤交界,地勢險要,1944年起,閩西北游擊隊在大焙坑牛姆崎建立2個地下交通站,游擊隊員多次數批進出大焙坑牛姆崎,開展游擊斗爭。1945年5月18日,游棟率省武工隊與閩西北游擊隊會師石頭坑,建立閩贛邊挺進游擊隊,隊長游棟,政委林大蕃。6月12日受到敵包圍夾擊,突圍后到大焙坑稍作休整養傷后,留下一名重傷員(至年底被國民黨抓走),其余轉桃源隱蔽休整。1945年9月,返回大田龍門奪槍,造成重大損失,余部轉移南沙尤據點,與林志群游擊隊匯合,組建閩西北游擊支隊,繼續開展展裝斗爭。 閩西北游擊縱隊 ? 閩西北游擊縱隊是由閩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裝大田縣委游擊隊發展而來。大田縣委游擊隊以大田縣為游擊重心,開展一系列斗爭,相繼經歷閩中游擊隊、閩西北游擊隊、閩贛邊挺進游擊隊的沿革,1945年9月,閩贛邊挺進游擊隊在大田龍門奪槍戰斗遭到重大損失后,余部轉移南沙尤地區,與林志群會合,組建閩西北游擊支隊,隊長林志群,政委蔡敏。1947年3月,改為閩贛邊游擊縱隊。1948年3月,閩贛邊游擊縱挺進閩贛邊失敗。1948年4月,改稱閩西北游擊縱隊,林志群任司令員兼政委,開始以南沙尤邊為基地開展斗爭。1948年“五一”決議后,從隱蔽斗爭轉向公開游擊斗爭,采取“除惡霸,挖蔣根”,打擊敵鄉、鎮公所,取得一系列勝利。1949年初,閩西北游擊縱隊整編后,轄6個游擊支隊,其中派出一個支隊在三元等地開展斗爭。1950年1月,在閩西北游擊縱隊配合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三元縣。 三元游擊支隊 ? 1949年初,閩西北游擊縱隊經過整編,成立6個支隊,其中第4支隊為三元游擊支隊,隊長兼政委黃維泉,政工組組長薛忠春、政工組副組長鄭成遼。1949年6月沙縣解放后,黃維泉奉福建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原閩西北游擊縱隊司令員)林志群之命,于7月率領三元游擊支隊到三元縣碧溪村建立革命據點村,開展三元區域內的游擊斗爭,并到星橋新建立地下交通站,先后攻克了國民黨星橋自衛中隊部和梅列鄉公所以及明溪縣的地美、夏陽等鄉公所,俘虜敵自衛中隊隊長及隊員20余人,共繳獲40余支步槍;并在沙溪河截擊了國民黨一船糧食。其間,國民黨三元縣自衛大隊先后派兵襲擊三元游擊支隊據點碧溪村和增援星橋自衛中隊,均以失敗告終。1950年1月28日,三元游擊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三元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