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元集中營犧牲的四位抗日志士生平簡介 ?●鄭史實 ? 1938年5月,日寇侵占廈門后,民國福建省政府決定放棄福建沿海,省政府和省黨部機關紛紛內遷南平、沙縣、三元、永安、連城一線,國民黨福建省保安處電內遷進駐三元。隨后,保安處軍法科建立了三元羈押所和秘密刑訊室(三元羈押所舊址在今三元區實驗小學內,羈押分所舊址在原三明化機廠廠區里)。羈押所完全和外界隔絕,主要關押“政治犯”——由保安處和諜報股從全省各地搜捕來的共產黨員和抗日愛同志士,共IOO多人。秘密刑訊室則以法西斯酷刑迫害和殘殺這些革命者與抗日愛國志士。1941年5月,國民黨福建省保安處奉命建立了集中營性質的“福建戰時青年訓導營”,營部設于今梅列區列西小學內,監獄設于今梅列區徐碧村內,將原關押在三元羈押所和分所內的“政治犯”,轉移集中到誤導營囚禁。羈押所和訓導營一前一后,在迫害“政治犯”的任務上是連貫的,因此人們習慣上統稱為“三元集中營”。 ? 這些被捕的革命者和抗日愛國志士在集中營這個特殊戰場上,建立了獄中秘密黨支部和黨小組,繼續宣傳抗日主張,積極組織、發動獄友為重返抗日前線開展越獄活動,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英勇斗爭,許多人寧死不屈、壯烈犧牲在三元這塊紅色土地上,被后人譽為“特殊戰場上的抗日勇士”。他們在獄中的斗爭,應被視為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堅守信仰、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書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緬懷。現擇其中四位烈士的生平 簡介如下: 郭文煥烈士 ? 郭文煥(1900年-1941年2月),原名培文,化名郭克、李宣南、獨流、郭步青等,出生在福安縣城。年青時當過學徒、電工技師,籌辦過織襪廠、印刷廠。1927年在回鄉進步青年影響下投身國民革命運動。1928年在福州加入反帝大同盟。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秋,任中共福安縣委組織部長兼城關區委書記,創辦《星火》月刊,領導城區的反帝愛國斗爭和學生運動。1932年任福安中心縣委委員。1935年,閩東特委和紅軍撤出福安中心蘇區,即與陳斯克等人恢復中區臨時區委,堅持白區斗爭。1936年,主持成立斗爭委員會,任書記。1937年9月,重建福安縣委,任書記,與一批黨員、進步青年組織織“抗敵后援會”,領導了全縣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同時,積極為閩東國共和談奔走斡旋,使之停止內戰,最終達成協議。1938年2月,閩東紅軍北上抗日后,奉命留下堅持斗爭,任閩東特委委員、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后方留守處秘書長,后接任特委書記。1939年7月,當選為中共福建省委委員。9月在赴周寧參加特委會議途中被捕,囚禁于三元集中營。在獄中組織成立秘密黨支部,領導獄中斗爭,后因叛徒出賣暴露身份。敵人得知郭文煥是中共閩東特委領導人后,先以高官厚祿相誘,遭到怒斥后施用酷刑逼供,郭文煥始終堅貞不屈。1941年2 月2日,受盡嚴刑拷打和病痛折磨的郭文煥在獄中犧牲。 鄭挺烈士 鄭挺(1912—1941年11月),原名英華,化名鄭冠音,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連潘村人。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后受黨的指示回福州開展活動,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福州總隊”,擔任總隊隊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發展黨組織,傳播革命道理。1939年9月,擔任中共福州市工委書記。1941年皖南事變,又一次白色恐怖籠罩福建全省。同年7月,鄭挺前往崇安縣向中共福建省委匯報工作時,在崇安車站被捕,關押在三元集中營。在集中營里,鄭挺仍然堅持斗爭。他利用“犯人”集中勞動的機會,不斷向獄中的難友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為當局所不容,于是被關到小號號牢房嚴加監管,施以種種酷刑,如點香、火燙、倒吊、灌辣椒水等,甚至被剝光了衣褲,打了幾十個軍棍,皮開肉綻,血流如注。但他咬緊牙關,始終不肯向敵人低頭。敵人提審他,不擇手段地追查審問,嚴刑拷打,昏死了幾次,始終一言未吐。在獄中,他串連難友們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敵人探知后,暴跳如雷,將他列入“頑固分子”名冊,單獨囚禁,嚴加看守。監禁了七、八個月之后,反動派毫無所獲,惱羞成怒,于1941年11月將鄭挺槍殺在牢房內。 盧懋榘烈士 ? 盧懋榘(1909年8月~1941年8月),又名盧含剛,筆名茅居、新茅、孟新,1909年8月10日生于福州臺江幫洲后田的書香門第。少時就讀福州培元小學和福州青年會中學。他勤奮好學,中學時,漢文、英語成績兼優,課外愛讀魯迅的《吶喊》、《傍徨》等文章,瀏覽許多宣傳革命的進步文章,逐步樹立革命信念。 ? 1929年,盧懋榘考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校各門功課成績優異。大學畢業后,任教于福州私立青年會中學,講授政治經濟和英語等課程。 他利用授課機會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革命道理。他以學生自治會名義辦起圖書館,自費購買進步書籍,讓學生閱讀,并創辦刊物,組織詩社、劇社,反對日本侵略東北三省。 1934年,盧懋榘參加“反帝大同盟”,參與組織領導工作,怒斥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鼓動被壓迫民眾奮起反抗,成為該團體的中堅分子。1935年,盧懋榘等領導福州愛同青年學生響應“一二九”運動,開展罷課游行活動,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1936年10月,福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成立,盧懋榘被推舉為候補理事。1938年,他主編中共地下刊物《戰友》,共出23期,16開鉛印本,每期發行1000份,由左海書局出版,發行遍及全省,產生過較大影響。同年7月,盧懋榘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福州工委所屬的青年工作委員會宣傳部長、中共閩江工委組織部長、南嶼區委書記等職。他的住處蒼霞洲荔枝口下金魚里2號,成為革命活動場所。 ? 1940年初,盧懋榘受中共黨組織的派遣,到永安“改進社”工作,任《現代青年》月刊主編,撰寫大量的抗日救亡文章。同年8月,調往崇安閩北抗日游擊區任福建省馬列主義干部訓練班教育長,兼搜馬克思主義哲學。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同派對閩北抗日游擊區進行軍事“圍剿”,盧懋榘在掩護同志們突圍時被捕,關押于三元集中營(福建青年訓導營)。他在獄中秘密建立黨小組,領導獄中斗爭,教育難友堅持革命市場,設法保護身份還未暴露的黨員和進步青年。特務在訓導營里每次上課,他都挺起身軀與之辯論,課后又忍著被毒打后的傷痛,給大家再上第二課,揭穿頑固派的欺騙。他對黨忠貞不渝、寧死不屈,身體遭到敵人嚴重的摧殘。1941年8月,病逝于三元集中營,年僅32歲。 余維新烈士 ? 余維新(? -194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菖白鄉人,出生于鄉村醫生家庭。1922年,入尤溪十二都英章小學。1928年,考入南平劍津中學。1930年,人建甌中學。在中學時期,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研讀馬、恩、列、斯著作及其它進步書籍,激發丁反封建、反殖民地的愛國熱情。1937年投身愛國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后以沙縣圣智小學教員、南平劍津中學訓育員和南平后谷鐵工廠會計等公開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活動,曾任中共南平鐵工廠支部書記,為抗日武裝提供了一批武器和物資。1939年秋轉入農村開辟南沙尤(南平、沙縣、尤溪)邊區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任中共菖蒲洋村支部書記。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任南沙尤邊區特支書記,受黨派遣到尤溪九都梅仙小學,以教員身份為掩護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1943年被國民黨頑固派逮捕,關押在三元集中營,遭到敵人嚴刑拷打逼問,他始終堅守黨的秘密,寧死不屈。一個多月后,被敵人槍殺,壯烈犧牲。1958年,南平市人民政府為余維新等烈士在菖蒲洋修建了烈士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