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33年10月28日,中革軍委兩次決定擴編紅七軍團,尋淮洲任軍團長,肖勁光任政委,后樂少華任政委。1934年春,為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反革命“圍剿”,蘇區中央局接受毛澤東的建議,在敵堡壘區開辟新區,以靈活機動游擊戰術,伺機打擊敵人。紅一方面軍紅七軍團開赴中央蘇區東線作戰。1934年4月7日,紅七軍團由明溪胡坊,進至三元巖前,以三元巖前為后方之一,攻占永安。1934年5月27日到29日,尋淮洲、粟裕率領紅七軍團十九師,轉戰三元徐坊(今徐碧)和筠竹村深坑嶺。三天內兩戰,殲滅敵劉和鼎八十師二三九旅和二三八旅二個營,取得三元徐坊和筠竹兩次戰斗勝利。1934年6月4日,紅七軍團由黃沙口分兩路,一路經巖前、一路經星橋會合明溪。1934年7月6日,紅七軍團在瑞金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任團長,樂少華、粟裕、劉英分任軍團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隨后,紅七軍團從江西蘇區出發,經長汀、連城、清流、永安,于7月15日,和擔任護送紅七軍團渡閩江任務的紅九軍團先頭部隊會師后,小部經過三元莘口、中村,進入大田,到尤溪,挺進閩中,攻克樟湖板.渡閩江,北上浙西到皖南。 ? 1931年6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十四師改為第十三師,歸紅四軍建制,粟裕任師長,高自立任政治委員。6月底,紅四軍十三師到明溪南部胡坊、沙溪(包括三元巖前、吉口一帶),發動群眾,開展“不完糧,不完土豪的債”抗租抗高利貸斗爭。 ? 1930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紅第五軍、第八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和前委書記,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1931年7月5日,紅三軍團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從建寧、將樂陸續到達明溪,幫助建立雪峰、溪口等多個基層工農革命委員會,其中巖前、吉口轄于溪口鄉工農革命委員會,紅三軍團一部在巖前、吉口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籌糧籌款革命斗爭。1934年1月4日,紅三軍團四、五、六師再次入閩作戰,進到明溪,其中部分紅軍經過巖前、吉口一帶。 ? 1931年9月,紅十二軍在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的率領下,率第34、36師擊敗國民黨五十六師桂振遠部隊,進駐明溪。紅十二軍活動區域覆蓋歸化縣大部,34師35團團部設在明溪城,屬于沙溪(溪口)鄉的巖前、吉口一帶,也是此時紅十二軍活動區域。?1932年冬,由連城、長汀地區地方武裝擴編成立,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福建軍區獨立第九團”。1934年4月8日起紅九團駐守永安。此間紅九團分兵東進三元巖前一帶,和當地大刀會及敵五十二師前哨部隊展開游擊斗爭。至5月9日,敵盧興邦反撲永安,因兵力懸殊,紅九團撤回永安西南堅持游擊,曾游擊至三元筠竹與紅七軍團會合。1934年盛夏,紅九團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時,再次經過現莘口一帶。 ? 1932年初,紅軍獨立第七團由寧清歸地方武裝獨立營、游擊隊編成。7月,由清流經安砂游擊到貢川、巖前一帶,與盧興邦打了一仗,后撤回歸化活動。1934年3月至8月,分兵進出永安、沙縣、歸化等縣邊界打游擊,游擊區域包括三元區巖前、莘口、中村范圍。 ? 閩西北游擊縱隊是由閩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裝大田縣委游擊隊發展而來。1949年初,閩西北游擊縱隊整編后,轄6個游擊支隊,其中派出一個支隊在三元等地開展斗爭。1950年1月,在閩西北游擊縱隊配合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三元縣。 ? 1949年初,閩西北游擊縱隊經過整編,成立6個支隊,其中第4支隊為三元游擊支隊,隊長兼政委黃維泉,政工組組長薛忠春、政工組副組長鄭成遼。1949年6月沙縣解放后,黃維泉奉福建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原閩西北游擊縱隊司令員)林志群之命,于7月率領三元游擊支隊到三元縣碧溪村建立革命據點村,開展三元區域內的游擊斗爭,并到星橋新建立地下交通站,先后攻克了國民黨星橋自衛中隊部和梅列鄉公所以及明溪縣的地美、夏陽等鄉公所,俘虜敵自衛中隊隊長及隊員20余人,共繳獲40余支步槍;并在沙溪河截擊了國民黨一船糧食。其間,國民黨三元縣自衛大隊先后派兵襲擊三元游擊支隊據點碧溪村和增援星橋自衛中隊,均以失敗告終。1950年1月28日,三元游擊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三元縣。 補充閱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故事: ? 紅軍過渡莘口 ? 1934年3月,中央紅軍第七軍團為策應中央蘇區廣昌保衛戰,從沙縣經莘口向明溪方向轉移,在將樂、泰寧以南地區反擊國民黨軍東路軍。3月21日夜9時許,先頭部隊到達莘口鎮。 ? 當時,莘口鎮上青壯年大部分跑到山上或鄉下親戚家臨時躲避,街上漆黑一片,空無一人,留在家里的老幼婦女,都緊閉門窗。紅軍先頭部隊的首長感到,要先找一戶人家做突 破口,同時解決先頭部隊吃飯問題。他叫向導叩開橋頭街小店面的門,這屋里住的是賴希古的母親,紅軍請求她生火做飯,賴希古的母親將信將疑應允了。紅軍拾了柴片,倒出自己行軍米袋子里的米和地瓜干,煮好了后,還先盛一碗給賴希古的母親和她的小孫子吃,才叫戰士吃。吃完飯后,洗刷好鍋盆,還留下兩枚銅板答謝賴希古的母親。為了不驚憂百姓,紅軍戰士們當晚在小街巷兩旁的屋檐下,悄悄和衣而睡了。 ? ? 第二天早晨,紅軍先頭部隊就在街上的民主亭集合,部署做群眾工作。一部分戰士到各家各戶,幫助群眾劈柴挑水、沖洗豬圈、疏通陰溝;一部分戰士寫標語,四處張貼:一部 分戰士和群眾拉家常,詢問渡過沙溪河的辦法。因為當時河上沒有橋,靠小小渡船,要渡 過紅軍大部隊,相當困難。 ? 做宣傳工作的戰士找到莘口開“寫聯店”的青年鄧友尚和小學教師等3人,在“寫聯店”里用毛筆寫了“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窮人不打窮人,士兵不打士兵”等三四十張的標語,分頭貼在莘口橋頭街、大街、城底、城邊、閣巷。紅軍戰士還親自動手,用石灰水分別在閣巷和下城黑磚墻上寫了兩條標語。 ? 3月22日下午,紅軍戰士和部分貧苦群眾,查抄了土豪呂某的家產,打開谷倉,將糧食分給莘口貧苦百姓。 紅軍做的好事,莘口百姓看在眼里,人們打消了疑慮,上山躲藏的青壯年紛紛回家。百姓們還就如何幫助紅軍渡河出謀劃策。一位放木排的群眾建議,可以用堆在河邊的待運木頭臨時架一座浮橋,這個建議立刻被紅軍采納。紅軍一面帶頭搭浮橋,一面發動群眾來幫忙。紅軍一呼百應。夜里,沙溪河兩岸,人頭攢動。莘口群眾有的挑燈編制綁浮橋用的大篾索,有的拆下自家的門板送給紅軍搭浮橋;有的忙著搬運木頭,有的跳進水寒刺骨的河里綁木排;有的騎在木頭上,揮動斧頭使勁釘鉚竹釘,將木頭釘成排,木排接成橋,用大篾索固定在沙溪河兩岸。一夜之間,一座飛跨沙溪河的浮橋架成了。 ? ? 3月23日凌晨,后續紅軍大部隊趕到莘口,僅半天時間就渡過浮橋,甩開國民黨部隊 的圍追堵截,向明溪方向轉移。毛澤東同志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提出紅軍三大任務: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紅軍到莘口才兩天三夜,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群眾工作,播下了革命的種子。解放戰爭時期,莘口和平起義,順利解放。 ? 深坑嶺殲敵記 ? 深坑嶺位于三元區中鄉筠竹村與沙縣湖源鄉交界處,全程約3.5公里,因深坑嶺下是一條懸崖,坑溝深近百米而得名。1934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第十九師(簡稱紅十九師)與國民黨軍劉和鼎八十師二三九旅在筠竹村深坑嶺不期而遇,雙方在互相不明知情的情況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這場血戰以紅軍機智勇敢、浴血奮戰,取得殲滅整個二三九旅的勝利而在三元境內傳誦至今。深坑嶺大捷,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少有的以運動戰形式殲滅敵人的經典戰例,對于配合中央蘇區軍民反擊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打開敵后游擊戰局面,為紅軍實施長征重大戰略轉移贏取部分時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1934年5月29日早晨,紅軍與白軍的激戰在南洋峽打響。南洋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二三九旅憑借武器裝備精良和彈藥充足的優勢拼死頑抗。我軍處于仰攻的不利環境,又處于森林地帶,無森林戰經驗,雖經頑強戰斗,但仍一次又一次地被敵人密集的火力壓下來,紅軍戰士傷亡300多人,營連干部傷亡盡了,團長也受了傷,部隊被壓在半山腰,局勢相當嚴峻。激烈的戰斗持續了半天,我軍毫無進展。師部根據白軍俘虜的口供,才知道那一天與我激戰之敵是八十師二三九旅,于是開會分析研究戰況,認為敵強我弱且占領有利地形,我軍只宜智取,不宜強攻,決定投入全部兵力,派出部隊繞到敵側面和敵后,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打敗敵人。紅軍在摸清敵情后,仍由五十六團擔任正面主攻,另外派出五十五團和五十七團一營,在當地農民陳上桔、陳有斗的帶領下,一路由五十七團一營從北面占領南洋峽側背的植湖壟,攻擊截斷敵退沙縣之道路;一路由五十五團從西南直插深坑嶺,截斷敵退三元道路。下午2:00許,兩路紅軍到達了預定地點,對敵形成三面夾擊之勢后發起總攻。白軍見陷入我軍包圍后驚恐萬分,放棄南洋峽防守陣地,首先企圖突破植湖壟紅軍陣地,向沙縣方向突圍,我軍五十七團一營加上師部派出的警備連助戰,浴血拼殺,粉碎了敵人向沙縣逃跑的陰謀。傍晚,敵人見向沙縣方向突圍不成,又退回南洋峽至深坑嶺一線,試圖沖破我軍包圍,逃回三元莘口。 ? 我五十六團和五十七團一營加上師部派出的警備連在后面窮追猛打,五十五團在深坑嶺道路兩側猛烈阻擊,潰不成軍的敵人有的繳械投降,有的丟掉武器慌忙逃命,蜂涌至深坑嶺。 ? 深坑嶺上的石拱橋,是退往三元的唯一通道,這里兩側懸崖峭壁,橋下則是萬丈深淵。敵人為了掩護長官們先逃跑,競在橋邊架起機槍拼命掃射,阻止潰兵的去路。由于天黑,看不清方向,許多潰兵為了活命爭先恐后地擁向懸崖,結果連人帶馬摔死在深溝里的不計其數。據戰后觀察,深谷一邊的草木被掉下的敵人滾得精光,深崖下敵軍尸體堆積如山,深坑嶺小溪血流成河。我軍一直追擊到筠竹村的水尾橋,才勝利返回。晚七時許,戰斗結束,敵八十師二三九旅被全殲。紅軍取得了深坑嶺戰斗大捷,繳獲步槍800余枝、機槍20挺、迫擊炮3門、電臺l部、子彈10萬發以及大批軍用品。白軍有800人被俘,傷亡約500人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