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1年、1970年二渡沉船記事 ? 一、抗戰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遷往永安,當時三元駐有國民黨保安處,國民兵團,國民黨干部訓練團、江蘇學院,三元集中營等重要機關。1941年農歷5月11日上午防空警報大鳴,有日本飛機來轟炸三元的重要機構,當地老百姓為逃避飛機轟炸乘船逃往長安堡,在船離岸邊20米左右時因人員超載船頭下沉,當場死亡16人,飛機上機槍掃射死亡3人。 ? 二、1970年5月上旬(農歷4月中旬),連續滂沱大雨,沙溪河水暴漲,因怕浮橋被洪水沖走,管理部門市交通聯社主動斷開城關一長安堡浮橋,用渡船輸送兩岸乘客。渡船由兩艘各載重4噸的木船并列捆扎在一起,上面鋪設木板,不設座位,乘客站在甲板(船面)上。船頭系一根鋼纜,搭在橫跨沙溪河兩岸的大鋼纜上,二根鋼纜連成“T”字行,由一個滑輪裝置移動,使渡船可利用水流的沖力滑向對岸,又不至于被大水沖遠,交通運輸聯社職工發現渡船的一只木船漏水,逐換上一條較小的(載重量為3.5噸)木船。這樣一大一小(4噸和3.5噸)兩只船捆扎在一起,船身失去平衡,空船時倒沒什么關系,一旦超載則可能因負荷不均而發生危險。正是這個隱患,成為導致這場嚴重事故的重要原因。 ? 5月17日星期天,9時30分,城關渡口(今中山公園公)已聚集上百人。從火車站方向開來的渡船靠岸了。船上有舵手2人,執長篙撐船頭的工人2人(其中一名女船工),檢票員2人(乘渡船要先在渡口購票,上船后查票)共6名工作人員。末等渡船上的乘客下完,城關的乘客已蜂擁而上,有的還挑著擔子,或推自行車,情況很混亂,船工似乎熟視無睹,未加以勸阻和疏導,也末點清人數,這艘定員50—60人的渡船,估計載客80多人,嚴重超載,乘客們急切地盼望到達彼岸,卻沒有料到一場可怕的災難即將降臨。5分鐘后,渡船開到河中央,水流湍急,較小的木船(即載重量為3.5噸)又首當其沖,一個大浪打來,水往船中灌來,船頭開始下沉。乘客大亂,有的驚慌地往大船移動,加劇了兩只船的失衡,渡船頭先插入河中,在這個節骨眼上,連接渡船的鋼纜因超負荷突然崩斷,就像斷線的風箏,被洶涌的水流沖擊直飄而下,隨時都有傾覆下沉的危險。在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面前,船工手足無措,操作技術失當,放聲大喊“大家不要亂……”但聲音顯得軟弱無力。驚慌失措的乘客有的落水,有的自動跳下河。落水者旋即被大浪淹沒,寬闊的河面上,浮沉著落水者的身影,傳來令人心悸的呼救聲……,(鋼纜斷裂后有一頭回卷到長安堡岸邊當場被鋼絲繩打死一人)兩岸等待渡船的幾百名群眾目睹這一慘劇,卻無法救援。 ? 事故發生后五六分鐘,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耿書亭,市人武部副部長張樹增等聞訊趕到現場,開始組織搶救。三明軍分區宋順義政委帶領一批解放軍和民兵,以及機關干部、企業職工,全力搶救落水者,打撈遇難者的尸體。5月25日,市革命委員會正式調查結束,宣布這艘渡船載客80余人,脫險60人,死亡23人(其中男11人、女12人)。 ? 這是解放20年來我市最為慘重的交通事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