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區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形成的閩中大谷中間地帶,閩江支流沙溪貫穿其中。沿閩中大谷往東北通沙縣、南平、福州直至沿海,往西南通永安,及連城、長汀等閩西內地山區。處在東經117°19′——117°45′和北緯26°01′——26°25′之間,面積811平方公里。 境內屬山地丘陵地帶,中部沙溪河谷盆地較平低,東南部高山地帶以普禪山、蓮花峰為最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北部中低山地,丘陵廣布,坡度較緩,嵌有吉口、巖前、忠山等小盆地。流經三元區的沙溪為中游地段,沿閩中大谷由西南向東北匯入閩江。沙溪兩岸多條支流呈格子狀分布,東南岸有東牙溪、薯沙溪,西北岸有臺溪、漁塘溪、溪源溪等。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生長。 十八萬年前三元已有古人類活動,唐宋時代有先民在三元境內從事農耕,繁衍生息,制作陶瓷。元明清時期,三元區域仍因屬閩西北山區,峰巒重疊,林深草密,道路崎嶇,河灘險阻,長期以來水陸交通比較落后,影響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元農林兼顧,農業為主,境內地廣人稀,山多田少,村莊分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清代有部分土地已是一年三熟的耕作區,盛產谷、麥、豆、麻、茶、菇、蔗、烏桕等作物,山地盛產筍干、香菇、木材、土紙等特產。民國時期有土紙、鐵竹木器、造船、竹編、制筍、制糖、榨油、碾米、釀造等手工作坊。由于戰亂頻仍,匪患經常,交通不便,三元商市一直冷落不振,中心城關僅有小商業如京果店、日雜店、豆腐店等,鄉村有莘口、杜水等墟場,人口較少,消費能力低。總體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作物產量低,土特產外銷不暢。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元區域人均耕地面積近4畝,且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但近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集中在地主、祖宗祠堂和鄉村廟田手里。農民受地租剝削依然非常嚴重,如三熟平洋田,向地主交的租谷要占年總產量的50%以上(豆麥按比例折算),即農民將早稻全部收割去交租,有的年景還不夠。農民只能得到豆、麥的收成,以頂三季的工本。至于遠田、瘦田,花工很多,交租的稻谷也要占總產的20-30%。有些多災多害的邊遠田,也要交10%的田租。農民一年辛辛苦苦種地,得不到溫飽,有的到春節前就要借糧,到青黃不接時向地主借糧的農民就更多了。加之苛捐重壓,許多農民仍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 三元區域唐代屬汀州,宋代屬南劍州,明清時期有部分區域屬延平府,部分屬汀州府。民國初中期地域分屬周邊沙縣、歸化(現明溪)縣和永安縣,其中城區及東北區域屬沙縣,西北部屬歸化,西南部屬永安,先后是李厚基、王永泉、周蔭人、郭錦堂、盧興邦的勢力范圍,把持三元區域時間最長的為郭錦堂、郭鳳鳴兩兄弟(從1922年至1927年)和盧興邦(1927年至1931年以及1935年至1936年)。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元還沒有獨立縣建制,1931年至1934年,境內建立了黨組織和區鄉級蘇維埃政權,隸屬周邊歸化、永安、沙縣的黨組織和縣蘇領導,進行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人民參軍參戰和奮勇支前,開展武裝斗爭。1939年2月,以沙縣第二區署為主要區域,建立三元特種區署,1940年8月增劃沙縣、明溪、永安毗鄰地設立三元縣,三元縣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版圖上。1950年1月解放,1956年7月與明溪縣合并設立三明縣,1963年5月,明溪縣從三明縣分出,三明縣改設三明市(縣級市,即現三元、梅列區域),轄于三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4月,三明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三明市(設區市),原三明市(縣級市)劃為三元、梅列兩區,三元區轄于三明市(設區市),7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 一、五四運動涌春潮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結束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11月9日省城福州通電獨立,歸化、永安、沙縣一帶人民響應革命黨人的號召,開始“剪除辮子,放開纏足,改穿漢裝”,沖破滿清封建專制統治。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五四”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中旬,消息傳到歸化、永安、沙縣三縣區域。歸化縣立高等第一小學部分師生,聯合社會各界人士,發電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在歸化縣高等第一小學學習的巖前藉學生王友華與吳祥謙等學生一起,發動全校100多名師生舉行罷課。師生們手擎三角彩色紙旗,走上街頭游行示威。他們高呼“聲援北京學生運動!”等口號,游行隊伍進入城區百貨店,抄收洋貨,堆在縣府廣場上焚毀。 8月,王友華與一些同學利用假期回到巖前了解社會、參加實踐的機會,在巖前的一個圩天,和同學一起在四角亭對聚攏來趕圩的群眾,進行演講,散發傳單,張貼標語,聲討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國的種種罪行,呼吁民眾奮起救國。前來趕圩的巖前一帶人民初步受到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統治進步革命思想的教育。 1921年,王友華應聘到龍巖一所小學任教。不久,和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小學教員一起,參加了鄧子恢等人創辦的“奇山書社”。進步青年們學習研究新思想、新文化,學習的書目主要有《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1923年9月,與鄧子恢等人一起創辦了《巖聲》刊物,傳播進步思想,探討改造社會的良方。 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三元區域一些進步青年開始接觸到新思想、新理論,學習新知識,參加社會活動,創辦了一些進步書刊,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革命思想,并投身到革命實踐中,培養一批早期有革命理想的知識分子,造就了一批農民運動的骨干。 二、農運之花開三元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定了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翌年1月,孫中山于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 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爭取國民革命勝利,1926年7月,在共產黨員的影響和推動下,國民革命軍(下稱北伐軍)在廣東正式出師北伐。10月,北伐軍進入歸化,歸化縣光復。翌年7月,北伐軍十七軍到永安,一部兵力進歸化,再過吉口、巖前、莘口,到沙縣。 歸化、永安、沙縣三縣人民歡迎北伐軍的到來,各階層群眾、學生上街游行,打出“擁護國民革命!”“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標語和口號,慶祝國民革命勝利。歸化等縣縣知解體,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派左派國民黨人員到縣,籌建縣黨務籌備處,成立縣農會、工會、商會等群眾團體,管理地方行政事務,興辦學校,發動民眾開墾荒地,推進地方國民革命。沙縣、永安縣也成立了國民黨沙縣、永安籌備處,負責宣傳工作和發展黨員。 隨著北伐軍入閩,一些共產黨也隨之回到福建開展革命活動。福建省國民黨部農民協會籌備處、農民運動委員會出版的《福建新農民》等刊物遍及全省,鼓吹國民革命和農民運動。然而各地缺乏工農運動骨干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骨干力量。1927年1月,中共閩南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決定通過各地政治監察署,由派回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在各地舉辦工農運動講習所,大量培養工農運動的干部。不久,汀屬八縣政治監察署根據中共閩南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精神,決定舉辦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3月,汀屬八縣政治監察署政治監察員、共產黨員林心堯等按照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做法,在上杭縣辦起了“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從上杭、長汀、武平、永定、連城、寧化、清流、歸化等8個縣挑選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共160人參加學習,包括寧清歸3縣的54名學員,其中有巖前青年王友華參加。翌年11月,中共長汀特支在段奮夫、王仰顏、黃亞光領導下,又創辦“長汀訓政人員養成所”,招收長汀、歸化等縣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進步青年農民60名參加學習訓練。
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教學活動基本上依照廣州農講所的做法,主要教材有《馬克思主義淺說》、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周恩來的《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以及肖楚女編著的《帝國主義講授大綱》等。學員在學習政治、軍事之外,還組織到上杭城郊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包括人口、戶數、土地占有狀況和農民被剝削狀況等。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閩西發生了“五.七”清黨后,“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被迫解散。學員也被迫返回。 根據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的指示,這些學員返回家鄉后,深入城區和農村,宣傳和組織農民開展革命斗爭。7月間,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學員在歸化城區成立“歸化縣農民協會籌備處”,由城東賴水金、城北傅榮華、南門張隆友、范水珠等委員組成。縣農協會組織進步青年對城鄉人民的生活狀況進行調查,通過搗廟宇,拆神牌,毀菩薩,向廣大群眾宣傳神靈是不存在的,還組織青年在縣城開展了禁賭、禁嫖、禁抽鴉片及反抗苛捐雜稅斗爭。
農民運動迅速在部分鄉村興起,一些鄉村建立農民協會。王友華回到家鄉巖前后,秘密向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地主豪紳多年來殘酷剝削壓迫農民的罪惡事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動員后,王友華在巖前鄉建立秘密農會,有鄧朝正、王清貴、呂張狗等農民參加。巖前秘密農會與歸化縣城東的賴水金相呼應,開展抗捐抗稅,受到農民歡迎。縣農會發動農民開展“二五”減租,制作了20多個“標準斗”,分到王橋、嶺干、巖前等鄉村,勒令地主啟用“歸化縣農民協會暫用斗”,從而限制了地主以大斗進小斗出,苛刻剝削農民的行為。開展“一切權力歸農會”活動,與封建宗法斗爭,與族權、神權和夫權斗爭,封建迷信、買賣婚姻、賭博、吸毒等陳規陋習被禁止。巖前鄉農民群眾初步發動起來,參加到革命活動中,顯示農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播下巖前的革命火種。 1931年,王友華在巖前的秘密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地方當局眼線盯上,逐漸暴露,巖前一帶地主和大刀會組織視為眼中釘,暗中和公開威脅鄧友華。受到反動勢力的嚴重威脅,王友華無法在巖前住下去,只得到歸化沙溪投靠親戚,暫時躲避。后1933年參加紅軍,在紅軍北上行軍途中犧牲,時年32歲。 三、熱土撒播革命種
許瑞芳,江西崇仁人,1906年出生,世代務農,家境貧寒,三歲時其父投奔住在永安縣第九區忠山鄉的故親、開明進步人士鄧炎輝。其父從此棄農經商,以忠山十八寨為中心,在三元城關、莘口、巖前、忠山,以及貢川、永安縣城一帶,以販賣日什布匹為生。1924年,許瑞芳回江西原籍就學,第二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在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生章杰昌老師的引導下,常讀“晨報”副刊、“響導”等進步刊物,很快接受教育,樹立革命信念。在校期間發動學友,建立“讀書會”攻讀馬列書籍,同時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組織進步同志,深夜四處張貼革命標語,協助工農革命軍攻克撫州城。 1926年9月許瑞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臨川縣黨支部宣傳委員。不久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被黨派入臨川縣縣黨部工作,當選執行委員兼工人部部長。1926年12月,他與李干等同志,領導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等武裝,開展大游行大示威,要求政府改善工作生活,增加工資,偽縣長被迫垮臺。 1927年初,江西省委將臨川縣黨支部擴大為縣委,許瑞芳擔任宣傳部長兼學聯會負責人。南昌起義部隊從南昌來撫州,瑞芳等黨員召集臨川農民自衛軍,跟隨起義部隊向廣東進發。在潮州一戰因敵眾我寡,起義軍受挫,農民自衛軍解散,瑞芳與組織失去聯系。離開隊伍后隱蔽身份回到江西故鄉,在家二十余天,寫了革命文錄“小火星”集,歌頌革命,廣為流傳。由于反動派到處搜捕革命同志,瑞芳在家鄉危險重重,難以繼續開展斗爭,遂攜眷再次來到永安,投奔忠山鄉故親鄧炎輝。 不久,在鄧炎輝的介紹推薦下,許瑞芳應聘任永安縣立中學老師。任教期間他一面教學,一面進行革命活動,組織學生建立“讀書會”,閱讀《資本論》、《社會進化史》和閩西根據地發來的紅色報刊;組織學生定期開展演講會,學生輪流登臺講學,講述革命形勢;經常制作各種傳單,宣傳革命道理;組織進步學生課余練習武藝及拳功,為革命準備強健的體魄。 1927年10月,在許瑞芳等共產黨員的鼓勵和引導下,永安學生聯合會組織一個日貨檢查團,走上街頭,挨店檢查,發現有日貨,即予以沒收。沒收來的海帶、魷魚、漂白洋布、香煙、橡膠氣球等日貨,堆在街頭當眾燒毀,以杜絕商人再購進日貨。 許瑞芳還創辦了黃竹洋、新橋兩所農民夜校,向農民傳播革命道理。翌年八月,假期回到忠山的許瑞芳,利用與當地農民的良好關系,以楚三公祠為聯絡點,聯絡忠山鄉鄧天賜等貧苦群眾;利用教師身份,在先賢祠建立農民短期夜校識字班,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講述革命形勢。不久在先賢祠建立忠山秘密農會,有鄧天賜、楊平志、余次鉸等農民參加。 忠山秘密農會鼓勵農民起來反抗征兵征糧,抗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與地方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作斗爭,一定程度打擊封建統治者的氣焰。忠山鄉農民在許瑞芳的帶領下,初步發動了起來,有了革命推翻反動統治階級、翻身當家作主的意識。 1929年,毛澤東率領紅軍入閩,在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消息傳到永安,許瑞芳以送家眷回到江西為名,與同伴到閩西找紅軍。到閩西,他托同伴護送家屬回老家,自己參加了紅軍部隊。1934年冬,他隨紅軍北上長征,在一次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八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