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三元區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紅土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粟裕、尋淮洲、方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三元這片土地上留下光輝的足跡,領導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三元區人民奮勇支前,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三元區人民發揚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生態花園、創業樂園、幸福家園”的美麗新三元目標,穩中求進,快中求好,全面推進三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為革命事業做出巨大犧牲的紅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快速提升,成為三明市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明共建的發源地,三明市生態工貿區的主軸,全國文明城市。2013年,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9億元,地方級公共財政收入3.908億元。 城鄉并舉,建設生態花園 三元區位處閩西北山區,山巒疊障,森林茂密,沙溪橫穿而過,在明代中期即為閩中重鎮,擁有萬壽巖18萬年前古人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稱為“南方周口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親自批示保護的文化遺址,國家擬在“十二五”期間將其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忠山古民居群、中村回瑤古窯址、八鷺塔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 生態建設造優勢。自建區以來,三元區依據自身位處山區和革命老區的特色優勢,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生態,全面可持續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1.26%,位列全省第一位;生態保護與利用齊頭并進,連續27年實現無森林火災,成為全省的一面旗幟;生態資源和景觀特色明顯,格氏栲世界最大的連片原始栲林、橫坑的優質溫泉、竹洲的湖光山色、荊西歷史與自然景觀交融。保護東牙溪飲用水源,保護范圍覆蓋中村鄉全境,該鄉獲得“全省環境優美鄉鎮”稱號。生態優勢日漸凸顯,人民生活在樹綠花紅、鶯歌燕舞與現代氣息交融的溫馨環境之中。 現代農業出效益。利用森林覆蓋率高、山青水秀的環境優勢,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增加農民收入,還做到與環境相協調和諧發展。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58元,全區農業總產值達15.58億元;“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林竹、水果、蔬菜、食用菌、煙葉、畜禽、水產等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95家,擁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建設溫控設施蔬菜大棚200畝;打造“山田鄉”、“硒三元”等富硒農產品品牌,種植黃豆、水稻等富硒農作物800多畝;成功探索出林下套種草珊瑚模式,推廣面積達到3.2萬多畝,為全國之最,被評為“中國草珊瑚之鄉”。 路網鋪設布城鄉。建設城區道路、國道、省道,直至鄉村公路,做到“村村通”,形成覆蓋全區的城市和鄉村路網,為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活開通“綠色通道”。今年又啟動了草洋至大丘印、松陽至中央溪“村村通”工程,為三元區實現全區“村村通”奠定基礎;湄渝高速三元段完成2060.25畝土地征遷,又將開工建設;306省道改線一期工程即將完成;“南三龍”高鐵柳城隧道正式動建,整線也即將開工建設,進入動車時代;205國道改線工程即將建設,將繞開三元城區,減少城區車流量,營造良好舒適的城區交通環境和秩序;橫跨三元區后花園的城市綠道已初步建成,再添一條居民游樂健身的綠道。 小城鎮建設顯活力。按生態發展要求,在三元城區城郊建設省級試點小城鎮巖前和市級中心鎮莘口,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巖前鎮忠山村、巖前村新村建設已完成一、二期,建成樓源上劇頭、星橋依云山莊、荊東軍東新村等百戶新村,全區有80%的農民遷入新居;中興路橋主體路網完工,莘口甲垅地塊完成規劃設計及征遷工作;建設巖前、中村防洪堤工程,集鎮本點“一河兩岸”景觀放出光彩;投資啟動實施烏龍、樓源、米洋3個“美麗鄉村”建設?! ?#160; 中心城區更繁榮。加快新城開發,并重舊城改造,一批重點板塊開發又出顯著成效。外灘一號、瑞都·山水御園、海翼·左岸名都等一河兩岸城建項目幢幢高樓沿溪矗立,展現美麗新姿,呈現嶄新景觀;火車站旅社、置業廣場二期等一批商住項目又開工建設;啟動東霞ABD、白坂路、湄渝高速三元段等地塊的征遷工作,共收儲土地8400多畝,沙洲路7號、荊西紅酒小鎮AB地塊等6宗約500畝土地掛牌出讓,完成江濱路21幢約5萬平方米的立面改造。水、電、路、商貿、文化、衛生、防火等設施得到更新和改造,城市配套設施大為改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互動,建設創業樂園 借助便捷的交通、優越的區位以及三明老工業基地的歷史積淀,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和素質,三次產業比重已得到優化調整?!皳P長補短”的第三產業發展思路全面推進,培育貨物運輸企業118家,建成蔬菜、水果、糖酒、糧油、建材、家具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紅星·美凱龍全球家居博覽中心近期又投入營業。 新興產業大發展。近年來立足資源,大力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為老工業基地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已培育發展氟新材料、生物及醫藥、稀土、文化等四大新興產業,重點推進金明稀土、華燦生物、紅印山1號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三明經濟開發區稀土產業園列入全省第一批山海協作產業園區。 傳統產業再提升。三元區十分注重企業科技創新引領,投資17.33億元,實施投資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51個、節能技改項目9個,其中,海林機械精密鑄造、匯天藥業GMP改造等傳統產業重點技改項目實現投產,提升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 第三產業見活躍。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37.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7.5%。引辦全省第二家外資小額貸款公司,新建全市首家專業二手車交易市場;海鑫鋼材信息網影響持續擴大,注冊會員近6萬家;月亮灣客家文化園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市首部手繪動畫《少年陳景潤》獲批在全國發行,陸續在福建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頻道播放。 發展空間又拓展。規劃中的南部新城以臺江、東霞為新城核心,以富興堡—槐林和大坂—焦溪為東西兩翼,總面積達10.5平方公里,大坂組團的征遷工作與項目建設同步推進,東霞和焦溪組團的征遷工作全面啟動?!叭髨@區” 統籌開發,齊頭并進,其中福建三元經濟開發區已開發工業用地7821畝,荊東、匯華、臺江等專業園區的入駐企業超過百家,三明臺商投資區吉口新興產業園是市區經濟發展最大的項目平臺,已全面開發建設;黃砂化工園承接重大化工項目,形成三明規模領先、條件優越的專業化工園區。 民生和諧,建設幸福家園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三元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走以惠及民生為目的的發展之路,全力推進民生項目建設,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城鄉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近年來,城鄉收入穩步增長,2013年全區城鎮化率82.5%,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分別為21300和12058元,基本達到小康標準。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參保率分別達到96.4%和97.3%,新農合參合率達99.93%,新農保登記率達99.68%;平均每年新增就業2345人,促進下崗再就業915人,增加勞動力轉移就業1216人。已建立高齡補貼制度,將轄區80周歲以上老人統一納入保障范圍。完成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和42個市級以上生態村創建工作。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區”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創建高分通過初檢,實施了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實驗小學綜合樓建設等一批關系民生的教育項目。中村古窯遺址、龍泉騎尉第分別獲評全國、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全區所有村衛生所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文明城區創建工作保持全省先進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