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火種燃起在人間
在國共合作大革命風潮的影響下,1927年春,以沙縣縣立初級中學學生姜敢、官錦銓等為首的進步學生,發動了一次罷課學潮,反對學校當局專制獨斷、任用親信的行為。同年秋,官錦銓等到福州繼續求學。沙縣學生就讀的學校是黨團活動活躍的地方之一,部分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所在學校和福州地方的革命活動,經常散發傳單,組織飛行集會,發動群眾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得到了革命斗爭的實踐和考驗。1928年春,官錦銓、姜敢等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7月,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召開擴大會議,在這次會議的《農民運動決議案》中指出:“建安道應以延平為中心,向建甌、建陽、沙縣、崇安發展,望日常斗爭中建立黨和群眾的組織,領導群眾斗爭,企圖造(成)騷動局面,與閩西一帶相呼應。”這年夏天,官錦銓、姜敢利用暑假期間回到沙縣機會,經過一番活動,秘密發展黨員,建立了閩西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沙縣特別支部,黨員有官錦銓、姜敢、馬鳳城、洪基等5名。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成立后隸屬于中共福建臨時省委。 8月,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時黨的最主要任務。根據“八.七”會議精神,中共沙縣特別支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官錦銓、姜敢等在母校茂溪小學舉辦兩期平民班,招收進步青年學習,傳播進步思想,還經常組織青年農民和進步學生,在文昌宮等處秘密集會,聯絡感情,傳播革命道理。 1929年夏,官錦銓同表兄陳能茂(荷山人)一起到鄰近的荷山一帶高山地區發動群眾,建立聯絡點。同時越過大山,到山另一側三元區域的砂蕉、小蕉、碧溪、歷西、三元一帶活動,與碧溪的葉宏清、歷西的吳俊旭和城南的鄧有棠建立革命聯系,設立秘密聯絡點,發展他們為農民運動積極分子,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息、禁賭禁煙斗爭,打下了沙縣南部的革命基礎。 1931年5月,紅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為了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準備第三次反“圍剿”斗爭,將沙縣劃為籌款區,紅3軍團政治部派出某師政治部干部錢益民為首的工作團(亦稱武工隊)到沙縣開展活動。錢益民帶領工作團到沙縣邊境后,由3軍團政治部民運處的藍為仁與沙縣特支取得聯系,官錦銓和陳能茂二人專程到邊境接工作團進入沙縣。工作團在夏茂松林村駐扎,四出串連,發動群眾。在沙縣特支的配合下,紅軍工作團先后在洋元、大布、荷山,以及在馬鳳城的帶領下,翻過大山,在大山另一側砂蕉、小蕉、碧溪、歷西、三元城關一帶,由當地農民運動積極分子葉宏清、吳俊旭、鄧有棠的幫助,發動群眾,籌款籌糧。7月,葉宏清、吳俊旭、鄧有棠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碧溪和歷西支部,支部書記分別是葉宏清和吳俊旭,還在城南建立一個黨小組,隸屬歷西支部,組長鄧有棠,支部黨員和農會積極分子有歷西、白沙、長安、列東、城南、城東、臺江一帶的農民。黨組織和紅軍工作團一起開辟了碧溪、歷西和城關紅色區域。還采取小規模的武裝斗爭行動,抓捕反動民團的眼線,打擊反動大刀會組織,收繳大刀會一批武器,壓制囂張氣焰,擴大政治影響。 1933年8月,隨著將樂、沙縣的大部分鄉村的解放,為加強這一區域斗爭的領導,中共閩贛省委派出特派員前來開展工作,在將樂的黃潭成立了中共黃潭邊特委,翌年1月在這基礎上成立了中共閩中特區委,隸屬中共閩贛省委,下轄將樂、沙縣兩縣的黨組織。 1934年1月,東方軍解放沙縣。在沙縣特支的幫助下,一支紅軍工作團再次從沙縣荷山來到砂蕉、小蕉、碧溪、歷西、三元城關一帶,和當地黨組織接上聯系,發動當地群眾,支援紅軍攻占沙縣縣城,并幫助挑運戰利品。 1934年5月底,紅7軍團19師從明溪一帶分四路進發到三元,很快和當地的歷西黨支部和城南黨小組接上,并會師于三元縣(今三元區、梅列區)歷西、白沙、長安(今火車站)一帶。當地百姓在支部黨員和蘇維埃政權干部的發動下,積極支前,支援紅軍進行強渡沙溪戰斗,消滅和擊潰對岸國民黨軍隊和反動民團組織。 二、漁塘溪畔涌紅潮
1928年,歸化青年到閩西閩南一帶求學的學生多起來,包括邱文瀾、蔡福欽、王友華等,他們在共產黨主辦的“長汀省立第七中學”、“長汀新橋鄉村師范”接受馬列主義教育。在黨的領導下參與鬧學潮活動,撰寫抨擊封建的激進文章在《汀北》等刊物發表。邱文瀾還和王友華等五、六個歸化籍青年創辦《珩聲》刊物,利用節假日回鄉時機,把刊物和傳單散發到城鄉群眾中,在民眾中廣為傳閱。有部分歸化青年受教育后參加了紅軍。 同年,中共汀州縣委認真研究汀屬八縣各派軍閥狀況和黨的工作問題,認為“黨的發展應以學校青年為中心,農民組織以鄉村小學為中心”,確定以長汀省立第七中學為陣地,爭取進步分子,發展黨的組織。邱文瀾、葉鴻輝、王友華等人就在此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年冬,羅明接受福建省委的委派到閩西各地傳達貫徹中共“六大”精神,使閩西黨堅定了革命信心。為盡快造成閩西割據局面,1929年4月20日,福建省委在《閩西最近情況及省委對閩西斗爭估量與指示》又提出“閩西的工作應以上杭為中心,盡可能的向新的區域發展,如連城、寧化、清流、歸化等縣”。根據省委的指示,派邱文瀾回歸化開展黨的工作。 邱文瀾回到歸化后,在家鄉蓋洋、縣城雪峰等地,宣傳革命形勢,啟發農民覺悟,組織秘密工農會,積極進行建黨工作。以禁賭戒煙為名,聚集青年師生和貧苦民眾,指導他們學習進步書刊,宣傳革命道理,以隱蔽或公開的形式,發展工農會會員。在工農會基礎上,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同年建立歸化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歸化城市小組,直屬中共汀州(長汀)縣委領導,后改隸中共寧清歸工委領導。 1930年初,紅4軍進入明溪,進一步點燃革命烈火。同年秋,在閩西工農兵代表大會精神鼓舞下,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力量,建立“中共歸化城市特別支部”,邱文瀾任書記。 1931年夏,紅4軍、紅12軍、紅3軍團打下歸化等縣。6月底,紅4軍以歸化等為工作區,打土豪、分浮財,幫助建立地方政權,紅12軍一部攻占了巖前,留下一個小分隊在巖前開展工作。王友華得到紅軍進發到自己的家鄉巖前的消息,從長汀回到家鄉,利用此前回鄉開展農民運動建立的秘密農會,與紅12軍小分隊接上,秘密農會開始公開活動,建立了巖前鄉農會。農會幫助紅軍做宣傳,使農民都來支持紅軍;幫助紅軍籌糧籌款,用紅軍票購買糧食和食鹽;動員年輕人參加紅軍。后紅軍離開巖前后,還鄉團回來,受巖前一帶地主和大刀會組織威脅,王友華到溪口鄉沙溪保投靠親戚,家屬受到還鄉團的殘酷殺害,王友華仍回到長汀,繼續參加革命工作。后1933年參加紅軍,在紅軍北上行軍途中犧牲。 1931年冬,歸化縣委成立。全國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后,閩西抽調有斗爭經驗的干部到清流歸化工作,加快歸化紅色區域發展,成立歸化縣東南區委(中心支部)。歸化縣委和紅軍派出紅軍工作團,來到巖前開展工作,為首的姓劉。劉團長與當地農會接上,幫助鄧朝正等一批積極分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東南區委巖前鄉黨支部,支部書記鄧朝正,黨員有王清貴、呂張狗等。巖前支部黨的活動范圍覆蓋巖前和莘口等地。 巖前支部黨員在紅軍工作團的幫助下,建立巖前鄉蘇維埃政權,打擊呂文輝、呂起老、呂天健以及呂遇隆等本地土豪,領導分田、支前等工作,組織青年參加紅軍,發展生產,建設革命根據地,使巖前一帶成為歸化東南的紅色區域。 1933年11月,歸化縣委貫徹中共閩粵贛省委《關于做好蘇區各項工作給各級黨委的指示》有關“發展黨與改造黨的工作方針”要求,從城鄉工人、雇農、婦女等中發展積極分子入黨。歸化縣委在全縣區鄉黨組織中連續舉行2個“征收黨員活動周”,執行省委的工作計劃,“在年底前,發展黨員數一萬名,歸化、清流縣800名”,這時,歸化縣黨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巖前又有2名鄉蘇干部加入共產黨。 1934年5月,歸化縣由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劃歸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在緊張反“圍剿”戰爭中,閩贛省戰地委員會先后兩次向各級黨組織、團組織和突擊隊、赤少隊發出指令,要求各級抓緊組織突擊力量,盡快發展黨員。黨組織領導蘇區連續多次開展了黨、團和擴大紅軍等突擊運動。歸化縣委指導各支部,認真進行了夏季突擊發展黨團運動,僅兩個月,歸化發展黨員150名,團員200名,其中巖前一帶發展黨員2名,團員2名,為支持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增強黨團領導力量。 三、烈火燎原紅爛漫
1933年12月,紅軍獨立第7團從清流、歸化(明溪)經忠山攻打貢川,打完貢川回明溪、清流,兩次均有一部分部隊經過忠山。紅軍獨立第7團一部在忠山發動群眾,做宣傳,打土豪,向忠山村村民借谷。參加過許瑞芳組織的秘密農會和識字班學習的鄧天賜,兩次都是紅軍獨立第7團的向導。在行軍途中,鄧天賜受到紅軍的教育和幫助。
1934年2月,東方軍紅3軍團回到中央蘇區參加第五次反“圍剿”的戰斗,紅7軍團迂回閩西北,開展游擊性運動戰,牽制國民黨軍隊,相機建立新的紅色區域,支持第五次反“圍剿”斗爭。4月初,尋淮洲、粟裕率領的紅7軍團偵知永安縣城國民黨守軍薄弱,從明溪急行軍,過巖前、忠山、貢川,攻打永安縣城。7日,紅7軍團行軍到了忠山村,住進了先賢祠、楚三公祠及其它廟宇里,還有的紅軍借老百姓的房子住,還有的紅軍沒有地方睡覺,就在睡在屋檐下、肥料房草寮里,枕著石頭。 忠山先賢祠等幾個大廟里住著大隊紅軍,營部、連部都在那里,陳家大院是紅7軍團的指揮部和政治部,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在陳家大院居住并指揮紅軍。 大隊紅軍只在忠山村住了前后兩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在路邊架銅鍋,有的借了老百姓家里的鍋,煮了早飯吃后,就向貢川方向開去。留下一個連的部隊,駐在忠山村,向東面警戒。連部設在楚三公祠,連長周作平,副連長馬開運。連隊的其他人馬住在先賢祠內。 紅軍在忠山做宣傳,連隊里有一紅軍小分隊提著木桶和掃帚,有的拿著墨汁和毛筆,在村里寫下大幅石灰水標語和毛筆的小字標語。水尾民主公廟里,四面墻上都寫了標語。還寫了幾十條紙質標語,到處張貼。紅軍對人和靄可親,遇到小小孩,摸著小孩的頭,問話,說笑,遇到老人,還會走上去攙扶。先前怕紅軍跑到山上躲的一部分群眾,聽說紅軍守紀律,愛老百姓,公買公賣,紛紛回來了。 紅軍在忠山發動群眾,建立農會,把農會積極分子鄧天賜等發展為黨員。4月中旬,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又發展本村的楊平志和余次鉸,星橋的楊大清、鄧老七等人入黨,建立忠山鄉黨支部,鄧天賜任支書書記。 在紅軍的幫助下,支部和蘇維埃政府發動青年農民參加紅軍,參加解放永安支前工作,帶路和幫助消滅星橋大刀會反動武裝力量,醞釀分田地,忠山及周邊村莊成為紅色區域。紅7軍團回到中央蘇區后,紅軍獨立第9團接替紅7軍團駐守永安,后轉移到永安西部建立紅色根據地,繼續開展斗爭,忠山鄉黨支部歸屬紅軍獨立第9團軍政委員會領導,繼續開展革命斗爭。 1933年2月,長期在西際村里做鐵匠活的江西瑞金人,外號叫“武斗士”的,回到江西。再回西際村后動員開“余寧助客棧”的好朋友余寧助為紅軍做事,把余寧助發展為紅軍聯絡員,并一起發動西際村群眾建立秘密農會。原來“武斗士”的二舅是紅軍獨立第9團的一個連長,“武斗士”回江西瑞金時,受紅9團的委托,請“武斗士”在永(安)沙(縣)明(溪)邊界一帶,籌集食鹽等重要物資,運送給紅9團,以及運往中央蘇區。“武斗士”和余寧助又聯合了余和順和柳城村的張本瑜,以及沙陽村的鄧某和黃沙村的林某一起,利用西際連接閩南和閩西北的特殊位置,通過西際——竹洲(或溪口)——樓源——忠山——星橋這條線路,從閩南轉運食鹽等重要物資給紅軍,轉運到明溪、永安、清流、寧化、瑞金等蘇區。 1934年4月,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軍獨立第9團和第8團到外線作戰,破壞國民黨軍隊的后方運輸,牽制干擾國民黨軍隊向蘇區的進攻,并開辟新蘇區。 5月,紅軍獨立第9團一部在“武斗士”和余寧助的聯絡下,來到西際村,利用這里早已是工農紅軍物資轉運站以及建有秘密農會的良好基礎,著手發動群眾,建立西際鄉黨支部,余寧助任支部書記,黨員有武斗士、余和順等人。 西際鄉黨支部在紅軍的幫助下,建立西際鄉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抓住了本村土豪余某,打開谷倉,將他家的3萬斤谷子分給貧苦群眾。幫助紅軍還抓住并打擊了西際村及周邊鄉村的羅某等土豪,籌集一批糧款。在西際、柳城、莘口一帶著手分田地。建立赤衛隊,保衛西際工農紅軍物資轉運站。幫助紅軍消滅駐扎在溪口渡口的盧興邦駐守連,打通運輸線。支援紅軍打好西際八角亭伏擊戰,保衛西際紅色區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