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紅旗不倒紅星區
1929年3月20日,毛澤東在汀州主持召開紅4軍前委擴大會議,分析了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政治、軍事、經濟狀況和革命形勢,研究紅軍的行動方針問題,決定“4軍、5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兩團之行動,在國民黨混戰的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前委汀州會議的決定,確定了在贛南閩西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5月間,紅4軍再度進入閩西,點燃了閩西革命的熊熊烈火。7月21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后,閩西黨組織決定“擴大游擊區域到閩西偏北的連城、清流、寧化和歸化等地”。 年底,為粉碎國民黨軍第二次三省“會剿”,紅4軍回師贛南。翌年1月,毛澤東率紅4軍第2縱隊進入歸化,走在崇山峻嶺、茂竹密林中,毛澤東觸景生情,寫下氣壯山河的革命浪漫主義詩篇《如夢令·元旦》,把中央蘇區的發展方向和基本范圍定格,無疑也鼓舞了歸化和三元西北部人民的革命熱情和英勇斗志。
3月18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宣布閩西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歸化派了三名代表參加,標志歸化縣納入閩西蘇區范圍。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紅4軍總前委在第8次會議上指出:“閩西紅軍……要向汀州、連城、歸化、寧化和清流等縣的發展,才能與贛東南聯系起來,從而擴大紅12軍”。 6月22日,總前委召開的第九次會議進一步對紅12軍分兵寧化、清流、歸化等地開展工作作了部署。6月底,毛澤東在建寧駐地發出著名的三封指示信,指示紅一方面軍在閩西北進行廣泛分兵擴大紅色區域,并籌糧籌款,為第三次反“圍剿”做準備。 根據三封指示信的精神,紅4軍以歸化、清流、連城3縣為工作區,以沙縣、永安和寧洋3縣為籌款區,深入開展工作。紅4軍13師在師長粟裕、政委高自立率領下,進入歸化縣南部的巖前、沙溪、吉口等地,發動群眾,開展了“不完糧,不完土豪的債”的抗租抗高利貸斗爭。紅4軍13師在白葉坑、巖前開展工作,一度在白葉坑駐扎,在這兩地留下不少紅軍標語,有一紅軍工作團(武工隊)較長時間駐扎在白葉坑永安堂。
7月初,紅軍在歸化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斗爭、籌款擴紅,已取得成效,并首次解放了歸化、清流縣城。7月5日,成立了歸化縣革命委員會,蔡福欽任主席。下轄雪峰城市區革命委員會及縣東南、西北辦事處。并相繼成立了貧農團、工會、農會等。紅12軍一部進到巖前,強攻漁塘溪,消滅對岸反動民團,首次解放巖前。 巖前解放后,紅12軍一個小分隊在呂厝郎官第駐扎下來。在紅軍的幫助下,由王友華、鄧朝正等建立的秘密農會開始公開活動,建立了巖前鄉農會,鄧朝正被推為主席。農會幫助紅軍做了幾件事,一是做宣傳,到各家宣傳革命道理,使農民都來支持紅軍,發動群眾起來鬧革命。二是幫助紅軍籌糧籌款,用紅軍票購買糧食和食鹽,然后轉送到明溪、寧化,鄧和清等幾個經常為紅軍挑糧食。三是動員年輕人參加紅軍,當時就有王民華、王開有、鄧繼添等三個年輕人參加了紅軍。使巖前一帶成為歸化蘇區的一部分。同月,成立歸化縣東南辦事處,轄巖前、白葉坑、吉口等地。 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紅軍主力于7月中旬撤離歸化回師贛南。9月,在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后,紅一方面軍一部又進入寧化、清流、歸化,再次收復各縣縣城并發展了大片蘇區。閩西與閩西北紅色區域打通,使兩塊蘇區連成一片。 1931年11月,在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歸化列入中央蘇區版圖。同月,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確定閩西蘇維埃政府的任務是:“鞏固閩西蘇維埃的政權,開展寧化、清流、歸化、閩北的工作,把閩西和閩北聯系起來,把閩北閩西造成一大塊的紅色區域,來建立福建全省蘇維埃政權,造成中央蘇區鞏固的后方。”12月,中共中央又指示“閩西北(寧化、清流、歸化等縣)應發展廣大的游擊運動與土地革命,遏制敵人,鞏固后方與擴大蘇區”。 根據中共中央和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精神,一支紅軍工作團來到巖前,駐扎下來,團長姓劉。紅軍工作團的主要工作是指導巖前建立黨支部和蘇維埃政府。先把各鄉村的地主土豪監視起來,沒收了他們的糧食、財產和武器,召開群眾大會當場燒毀田契借約,殺豬分田。宣傳建立蘇維埃政權和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宣布廢租、廢債、抗糧、抗租。選舉巖前鄉農會主席鄧朝正為巖前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副主席是王清貴,文書呂張狗,秘書鄧有良。鄉蘇下設土地、軍事、財政、文化委員。組織了巖前赤衛隊,實行赤色戒嚴,嚴防反革命分子的破壞。鄉政府設在巖前呂厝郎官第。 1933年夏秋,東方軍進入巖前一帶,使巖前蘇維埃斗爭進入鼎盛時期。巖前鄉加強了農會、赤衛隊、少先隊和婦女會等群眾組織的工作,著手開展土地分配,進行鄉選民登記,選出代表參加歸化縣工農兵大會。1933年底,歸化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臨時縣工農革委會的基礎上,進行了選舉,于翌年1月6日,正式成立“歸化縣蘇維埃政府”。 在歸化縣東南區委(轄巖前鄉支部)中心支部書記、歸化縣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部長賴水金的指導下,巖前鄉蘇維埃政府發動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發展農業生產,籌款籌糧支援紅軍,建立農民夜校,開辦識字班,開展紅色政權建設。直到1934年12月,為國民黨52師占領。 二、文筆山下風雷急 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成立后,在沙縣城關、夏茂、富口、荷山,以及到沙縣南部三元區域,秘密開展活動,秘密組織農會,發動農民開展抗租、抗稅斗爭,為此后建立黨組織和紅色區域打下了群眾基礎。 1931年7月,紅3軍團政治部干部錢益民率領紅軍工作團到沙縣籌措糧款,開展工作,幫助三元區域內的碧溪、歷西、城南等地建立黨支部和黨小組。 1934年1月,東方軍進攻沙縣縣城期間,彭德懷、楊尚昆等率領的東方軍駐扎在荷山村。在主力紅軍向沙縣縣城推進期間,東方軍司令部派出一支紅軍小分隊,在荷山區蘇維埃政府主席馬鳳城的配合下,開辟另一條通往沙縣縣城的備用通道,但小分隊經砂蕉、小蕉走到碧溪、歷西、城南一帶后,因此路離縣城更加遙遠,主力紅軍已經圍沙縣縣城了,紅軍小分隊暫時留下待命,和當地碧溪、砂蕉、歷西黨支部、城南黨小組一起,在當地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地主,消滅大刀會組織,建立了歷西、碧溪蘇維埃政府,鄉蘇主席分別是吳俊旭、葉宏清,紅色區域范圍包括歷西、碧溪、小蕉、白沙、長安、城南、城東、臺江一帶,其中城南農會負責人為鄧有棠。 同月25日,東方軍攻克沙縣縣城后,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沙縣革命委員會,后為沙縣蘇維埃政府,調馬鳳城到城關擔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4年2月底,沙縣紅色區域不斷擴大,先后建立了27個基層蘇維埃政府,多數鄉組建了赤衛隊、兒童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報道:“此次我們配合東方軍行動向東發展新的蘇區,在夏茂建立了政府和游擊隊及群眾團體:成立了夏茂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鄉革委會十余個,赤色農會、工會等,工人百余;……”后又報道:“東方軍自打開沙縣后……在歸化、沙縣等地開展了大片的新蘇區。” 隨著東方軍撤離沙縣,這支紅軍小分隊也原路撤回,與大部隊匯合,參加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5月25日,紅7軍團19師從建寧、泰寧、將樂、清流及明溪一帶,分紫云-砂(小)蕉、沙溪-巖前-臺溪等四路,進發到三元,很快和當地的碧溪和歷西支部以及歷西、城南蘇維埃政權干部接上,順利會師于三元縣(今三元區)歷西、白沙、長安(今火車站)一帶。紅軍一來到三元,在支部和鄉蘇干部、積極分子的幫助下,紅軍宣傳員向老百姓借來水桶、掃帚,用石灰水在街頭巷尾墻上刷寫“打倒國民黨!”“消滅國民黨80師!”“打倒土豪!”等標語。 同時,紅軍先頭部隊已摸清了周邊土豪地主的情況。26日,分頭出擊把土豪地主都抓住了,計有長安的李某、歷西的羅某等四個土豪地主,繳獲糧食3萬多斤。27日,在當地支部和蘇維埃政權的幫助下,發動群眾共同支前,協助紅軍強攻沙溪對面國民黨軍隊,順利渡過沙溪,過廖源、草洋、萬代,在筠竹村后山深坑嶺,又展開一場對國民黨軍隊的戰斗。 由于當地對國民黨的斗爭情況復雜、犬牙交錯、異常困難,當年夏秋之際,國民黨軍隊進到三元,城南、歷西、碧溪、砂蕉、白沙、長安、列東、城東、臺江,這一帶的蘇維埃政權被破壞。 三、紅星閃閃放光芒
1934年4月,紅7軍團從明溪經巖前、忠山、貢川攻打永安縣城。紅軍大部隊在忠山前后駐扎兩天后,陸續向永安縣城開去,留下一個連隊駐扎在忠山村,連長是周作平,副連長叫馬開運。留下的這支連隊,一方面作為永安東面前哨,擔負警衛和阻擊沙縣方向國民黨軍隊的任務,一方面在忠山一帶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永安東面的后方屏障和后勤基地。
紅軍連隊在忠山村到處張貼標語,還用石灰水或毛筆在墻壁上寫。在忠山村先賢祠前大坪召開大會,宣傳革命道理。拿下土豪鄧某和楊某,開了他家的谷倉,把糧食分給百姓。又殺了楊某家的兩頭豬,一家分到一塊半熟的豬肉。還把鄧某家的布匹分了,一家分到二尺。 有一個叫楊維林的人,是忠山村的老實人,紅軍來時他怕,躲躲閃閃避紅軍。紅軍送一碗肉給他吃,說你是好人,為什么是好人,因為壞人把好衣服穿在里面,壞衣服穿在外面,而你把好衣服穿在外面,說明你是好人。楊維林這才接過豬肉吃了,才不怕紅軍。 紅軍連部設在楚三公祠,當時替楚三公祠主人打短工、許瑞芳建立的秘密農會的積極分子、為紅軍獨立第7團當過向導的鄧天賜,天天和紅軍接觸,紅軍向他宣講革命道理,叫他參加革命,組織農會,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果然,鄧天賜又聯合了村里的農民楊平志和余次鉸,一同到楚三公祠開會。開了幾次會,由于原來有秘密農會的基礎,忠山農會就建立起來了。不久建立忠山鄉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先賢祠,主席鄧天賜,副主席楊平志,秘書和文書余次鉸。 紅7軍團和紅9團攻入永安縣城后,周連長帶領的紅軍換防走了,很快又來了另外一支紅軍,是紅9團的一個連隊,連長姓溫。溫連長來后,帶來紅9團領導人的指示,在忠山一帶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 這支連隊幫助忠山村建立赤衛隊和兒童團,赤衛隊有十多個隊員。不久,忠山周邊大刀會組織在星橋集中盤踞,揚言要來忠山村打紅軍。紅軍決定主動出擊。在忠山赤衛隊的帶路和幫助下,紅軍出擊星橋楊家山,在楊家山全殲了星橋大刀會,掃清忠山周邊白色勢力。 打下被反動勢力把持的星橋大刀會以后,周邊白色勢力土崩瓦解,地主土豪紛紛逃走,忠山紅色區域擴展到星橋、曹源、樓源、歐坑、眉山、富源、中央溪、爐洋、蓬坑、松陽等村。 1934年5月上旬,盧興邦的部隊反撲忠山,鄧天賜早得到消息,先躲開了,國民黨軍隊沒抓到鄧天賜和紅軍,但抓了鄧天賜的父親,用刑打斷了手,開到永安縣城去了。不久鄧天賜和紅軍又回來,直到1934年10月,大批國民黨軍隊進占忠山。同時還鄉回來的反動勢力瘋狂報復,燒了鄧天賜、楊大清的房子,連他們親戚也不放過,抓起來折磨一個多月,后來得不到任何口信,才放了。 紅軍攻占永安縣城,以及在忠山一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消息傳到東面不遠的西際村和柳城村,這里的工農紅軍物資采購站、秘密農會主要骨干分子余寧助和武斗士等人,十分激動,盼望紅軍早日來到西際村,而西際、柳城、沙陽、黃沙、莘口一帶的土豪地主,都嚇得往山上和鄉下逃。 余寧助和武斗士到忠山、貢川和永安找紅軍,和紅軍取得聯系。1934年5月9日,紅9團撤出永安縣城。17日,一支紅軍工作團受撤離永安縣城的紅9團和永安縣革命委員會的委托,試圖爭取把永安東面永沙明三縣交界地帶,即三元西際、沙陽、柳城一帶區域,發展成紅9團撤出永安縣城的根據地。紅軍工作團來到西際村后,受到西際秘密農會、工農紅軍物資采購站余寧助和武斗士以及西際村民的歡迎。紅軍工作團發動群眾打土豪,分財物,召開群眾大會,動手發動群眾。在紅軍黨組織和永安方面蘇維埃政府的考察下,很快成立了西際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由余寧助擔任,副主席是武斗士,秘書是余和順,文書是張本瑜。 因多種原因,紅9團最終確定向永安西面方向巖連寧一帶轉移,沒有在永安東面三縣交界建立革命根據地。西際紅9團工作團不久后也跟大部隊向西轉移走了。西際蘇維埃政府在余寧助、武斗士的帶領下,繼續辦好物資采購站,由柳城、溪口渡口向紅9團、明溪等中央蘇區運送食鹽等重要物資,還成立了赤衛隊,隊長由武斗士擔任,消滅了當地大刀會首余慶安糾合周圍幾個村組織起來的大刀會組織,使西際蘇維埃政權得到擴大和鞏固,范圍包括柳城、沙陽、莘口等村,幫助紅軍進行溪口殲滅戰和八角亭伏擊戰,直到1935年1月,被國民黨軍隊反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