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際村樹德堂
余安遇老人在介紹樹德堂里的西際村文史展板。 余寧助客棧舊址
樹德堂碑刻簡介 ●本報三元記者站 楊開長 邱禎露 張倩茹 文/圖 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村后,有一處舊祠堂“樹德堂”。八十多年前,這里是地下黨的紅色交通中轉站。 當年,西際村成為紅軍情報傳遞、信息聯絡、緊急物資輸送的重要中轉站,西際村民運送中央蘇區急缺的食鹽等物資、協助紅軍追擊國民黨反動派,為中央蘇區打破國民黨封鎖圍剿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90多歲的余安遇老人至今還記得父輩講過的故事。 打鐵鋪點燃星星之火 西際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柑桔村。這個高山村,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當年這可是熱鬧之地,商戶往來不斷,村里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鐵鋪,主人外號“武斗士”,是位年輕人,來自江西。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在莘口設有重兵,追捕紅軍、地下黨,白軍不時搔擾西際村,村民人人自危,當地白色恐怖氣氛凝重。 1933年春節,“武斗士”回老家江西瑞金過年,回來時帶回一個神秘的客人。 來者是“武斗士”的二舅,他像是個生意人,事實上,他是來自江西中央蘇區紅九團的一名連長。 余安遇老人介紹說:“‘武斗士’過年時返回老家,帶去一些鹽,沒想到,身為紅軍連長的二舅看到鹽非常激動,把鹽巴當成了寶貝。” 原來,蔣介石圍剿紅軍連連失利,為給中央蘇區施壓,竟實施經濟封鎖政策,對全國食鹽開展壟斷手段,造成食鹽緊缺,價格居高不下,中央蘇區食鹽供應不上,不但戰士們身體、戰斗力受到影響,傷兵也不能及時用鹽水消毒,只能用清水擦拭,百姓生活也大受影響。在蘇區,食鹽已不僅是一種調味料,更是軍民的救命之物。 雖然自家也非常缺鹽,但二舅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余的上交部隊。 二舅與“武斗士”徹夜長談,發現他是位熱血青年,就給他講述了白軍欺壓百姓,紅軍為人民而戰的故事,講革命道理,鼓勵他加入紅軍,為革命出力。“武斗士”深受啟發,決定聽從舅舅的安排。他們分析西際地處明溪、寧化、大田等地交界處,離莘口近,往返商戶多,于是決定一同在這成立紅色革命物資中轉站。 他倆偷偷回到西際村,白天裝扮成村民貨郎,到鄰居家走走,了解情況,晚上秘密組織貧苦農民,傳播革命思想。 “武斗士”的好朋友余寧助首先被動員參加革命。余寧助是本地人,人緣好、口碑好,他生活貧苦,平日受地主土豪欺負,壓了一肚子火,一聽說鬧革命,立即答應。于是,余寧助成為西際最早的黨員。 客棧祠堂織成紅色交通線 很快,他們建立了革命秘密會點“余寧助客棧”。表面上看,這是供商人住宿的客棧,其實是收容被白軍追擊的紅軍戰士。小客棧還暗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開辟出一條紅色物資交通路線,以便持續為中央蘇區供應急需物資。 二舅因為工作需要,在西際待了幾天,就匆匆返回江西。西際村的重擔完全落在“武斗士”和余寧助身上。 此時,西際村還沒有黨組織,交通線僅靠個別黨員和革命群眾顯然不行。發動群眾成了當務之急。 還好這里群眾基礎好,交通站成立前,紅軍曾幫助村民打土豪、分田地。經余寧助和“武斗士”四處發動,余和順、余顏柱等有志之士加入革命行列,成立秘密農會,開展抗租抗糧斗爭。 “武斗士”的二舅回部隊,向上級匯報后,領導很高興,認為這將緩解中央蘇區食鹽緊缺問題,于是多次派出黨員骨干到西際村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開辟新的物資儲備站。 西際村深處的祠堂“樹德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這里被革命志士選為物資儲備站,食鹽、布匹等物資偷偷藏在此處。 西際村不產鹽,就從永安、德化等地購買,囤于樹德堂。當時大路都有國民黨軍駐守,只能從小路走。余安遇老人說:“這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事,山上到處是土匪,必須要有十個以上的青壯年才敢上路。”為了避開國民黨追查,一開始,村民將光洋掏空,將鹽裝進光洋里用袋子綁在身上,然后翻山越嶺,后來發現光洋招土匪,又將光洋放置在掏空的拐棍里,拎著拐棍上路。 鹽被運輸到靠近明溪的一座山上,紅軍派人來領。余安遇老人回憶說:“一般都比較順利,不過也有驚險的時候。通常在山上等上十天就會有人來,但有一次等了整整十天,接應的人還沒有出現。白軍到處查,山上都是土匪,多等一刻就多一點生命危險,送鹽的人都很害怕,商量著要不回去吧,但又實在心疼蘇區的紅軍沒有鹽吃,又商量要不再等等吧。”好在有驚無險,在第十六天,接應的人終于出現了,“運送食鹽的村民都松了一口氣”。 端掉渡口的敵穴 交通站雖然注意保密工作,但國民黨特務還是發現了這里的秘密。當時大土匪盧興邦駐守莘口,對此非常重視,派出堂弟盧興木,帶領一個連進駐渡口,加強對渡口的控制和封鎖,并沿著沙縣至永安交通線巡邏。 這些白軍軍紀極差,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強取豪奪,附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紅軍游擊隊一直尋找時機為民除害,打通交通線。 中央紅軍長征前夕,1934年9月23日中秋節,紅軍游擊隊決定中午時分突襲國民黨兵營,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游擊隊一面準備戰斗,一面派人去找紅軍西際村地下聯絡員余寧助,叫他帶領西際村群眾來支援。臨近中午時,余寧助帶著西際村群眾扛著土炮、鳥銃趕來了。中午時分,大家悄悄下山,在渡口附近的山上埋伏著。國民黨兵渾然不知,聚在兵營內操場“加餐”大吃大喝。下午兩點多,白軍有的喝得東倒西歪,有的還在猜拳喝酒,只有白軍連長盧興木還保持著警惕,手握沖鋒槍站在崗哨上。見時機差不多,紅軍首長指揮游擊隊和群眾把白軍兵營包圍起來,另外派余寧助對付盧興木。余寧助化裝成走親戚的農民,提著裝有米酒、公雞、月餅等禮品的籃子走到渡口,大聲叫著:“過渡啊!渡船開過來呀!”盧興木走過來,抓住籃子就要搶走。余寧助裝著不肯。 余安遇老人介紹說:“余寧助小時候學過雜耍,會功夫,有膽識有謀略。” 余寧助把籃子往地下一放,待盧興木彎腰去拿籃子時,余寧助猛撲過去,把盧興木摁在地上,奪下槍,同時招呼紅軍游擊隊趕快進攻,西際村群眾發射土炮,沒有被打死的白軍官兵紛紛跪在地上,雙手舉著槍投降。紅軍游擊隊打掃戰場后,對俘虜進行了教育,愿意回家的發給路費讓他們回家。只有白軍連長盧興木一人頑固不化,堅持反動立場不肯投降,被紅軍當場槍斃了。紅軍游擊隊放火燒毀了國民黨兵營,帶著戰利品,告別鄉親們,返回中央蘇區。 紅色祠堂留住傳奇 西際村民支援紅軍,遭到了白軍的報復。當年村里曾被白軍空襲,幸運的是樹德堂卻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余安遇老人說:“當年也不知是誰向白軍告密,說西際村和紅軍是一伙,蔣介石派飛機來炸。”特務將毛竹編成當地人用來曬谷子的席,鋪在路上,用石灰打上箭號,飛機在空中飛,很容易看到,白軍一陣狂轟濫炸,一枚“硫磺彈”落在村里燃燒了三天三夜,村民們嚇壞了,四處逃跑。所幸轟炸并沒有造成大的傷亡。 如今,樹德堂里陳列著西際村的革命往事介紹,成為村民教育后人的“紅色陣地”。 編 輯:伍燕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