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深坑嶺戰斗遺址紀念碑 ●楊開長 邱禎露 張倩茹 文/圖 “我父親給我們講,當年國民黨進村,直往深坑嶺來,大家都很害怕。”今年78歲的羅著料是三元區中村鄉筠竹村人,82年前,他的父親還是孩童時,深坑嶺發生了一場戰役。 父親告訴他,有一天早上。國民黨軍浩浩蕩蕩地經過村子,村民們都躲在屋子里不敢出來,不久,炮火打響了,震天動地,從清晨打起,等到打完,已經天黑了。羅著料指著身邊的溪水說:“聽說當年這條溪是紅的,全都是血。”又指著身后茂密的樹林說:“那時候這里到處是尸體,那條深崖下,有好多戰死的摔死的人,尸體支離破碎,堆積如山。” 1934年5月29日,紅十九師在深坑嶺與敵二三九旅狹路相逢,發生激戰,并取得重大勝利。深坑嶺作為紅軍與國民黨軍交戰戰場,如今已基本看不到戰爭的痕跡。在大山深處,立有深坑嶺戰斗遺址的紀念碑,碑的后面,簡要地記錄著戰役情況。如今,雖然硝煙已經散盡,但不朽的故事卻一代代流傳下來…… 相遇深坑嶺 三元區筠竹村深坑嶺戰役是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紅軍與國民黨反動派發生的一場看似“小規模”的攻防戰,紅軍為守方,國民黨為攻方。戰爭打響后演變成了一場人肉大戰,歷時1天,戰況慘烈,現場尸橫遍野,小溪成了血溪。 為什么戰役會在深坑嶺打起來?因為深坑嶺雖地處偏僻,在群山環繞中,但是地理位置很重要。 根據《粟裕戰爭回憶錄》記載:1933年10月,蔣介石調動100萬大軍、200多架飛機向中央蘇區和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10月28日,中央軍委擴編紅七軍團,尋淮洲任軍團長,肖勁光任政委,粟裕任參謀長,下轄第十九、第二十、第三十四師。 紅七軍團作為一支奇兵,在游擊區內牽制敵兵力,拖住福建方面的敵人,不讓敵人向江西增兵,并在運動中伺機殺敵,支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紅七軍團當時活動于清流、歸化(今明溪)、將樂、沙縣一帶,紅十九師是紅七軍團的主力,戰斗力強,擅長山野戰。 1934年5月,紅十九師在師長周建屏、政委呂振球指揮下,參加建寧保衛戰,建寧失守后,5月25日,紅十九師從建寧經歸化(今明溪),奔襲百余里游擊到三元列西,遭到企圖構筑沙縣至永安封鎖線的敵劉和鼎部第八十師駐莘口的二三九旅和駐沙縣的二三八旅的南北夾擊。27日清晨,紅十九師分4路強渡沙溪河,擊潰莘口方向來敵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了沙縣方向來犯之敵。 5月28日,紅十九師兵分幾路經碧口、廖源、草洋、下洋、城東、杜水等地,于當晚進駐沙縣湖源鄉的龍頭城(今西洋村)。當日,潰敗回莘口的敵二三九旅擔心遭到紅軍圍殲,決定繞道中村、筠竹、湖源前往沙縣縣城與第八十師主力會合,當晚到達與湖源一山之隔的中村鄉筠竹村宿營。深坑嶺是湖源和筠竹的交界處,地勢陡峭,易守難攻。若繞過深坑嶺則需要深入叢林,多走許多山路,因此,紅軍與國軍在深坑嶺大戰在所難免。 這場戰役在國民黨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當時紅軍與反動派實力差距大,但是國民黨方面在戰役開始前錯誤地估計了軍事形勢,認為紅軍人少不堪一擊,沒想到紅軍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扭轉了被動的局面。 紅軍在戰爭前做足了群眾工作,每到一處必打擊當地土豪地主,將糧食田地分給老百姓,制定軍法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在軍需用品緊張時仍將物資贈與百姓。羅著料介紹說:“父親說大家都喜歡紅軍,都說紅軍就是咱們自己的軍隊。” 紅軍一開始不了解深坑嶺地形,當地村民樂意幫紅軍指路帶路。國民黨軍則搶奪百姓糧食當做戰爭物資,引起民怨,結果,這場戰役在完全打起來之前,紅軍就已經在悄然轉變形式。 羅著料介紹,開戰的那一天,即1934年5月29日這天,炮火聲音持續不斷,震耳欲聾。 浴血南洋峽 5月29日早晨,紅軍和國民黨軍的激戰在南洋峽打響。 南洋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二十九旅憑借武器裝備精良和彈藥充足的優勢拼死頑抗。由于紅軍未摸清敵軍的番號和兵力,只以五十六團一個團兵力出擊。五十六團紅軍戰士向南洋峽高地發起猛烈進攻,但因處于仰攻的不利環境,又無森林戰斗經驗,雖經頑強戰斗,進攻仍一次又一次地被敵人的火力壓下來,部隊被壓在半山腰,局勢極其嚴峻。紅軍師部根據國軍俘虜的口供才知敵方系國民黨二十九旅,遂開會討論分析戰略:敵強我弱且占據有利地形,我軍只宜智取,不宜強攻,決定投入全部兵力,派出部隊繞到敵側面和敵后,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打擊敵人。 紅軍在摸清敵情后,仍由五十六團擔任正面主攻,另外派出五十五團和五十七團的一個營分兩路繞道回攻南洋峽:一路由農民陳上桔為向導帶五十七團一營從北面攻打南洋峽背后的植湖壟;另一路由農民陳有斗為向導帶五十五團從西南直插深坑嶺截斷敵人的退路。下午二時,兩路兵馬到達指定位置,對敵形成三面夾攻之勢后發起總攻。五十七團一營在參謀長夏忠興率領下浴血拼殺,粉碎了敵人向沙縣逃跑的陰謀。植湖壟是敵人一、二陣地中間的空隙,這一地帶又正好布滿了森林,紅軍一邊朝前開火,一邊又向后猛攻。這時,處在一線的敵人誤以為二線被紅軍占領,二線的敵人又以為前線已經失守。于是前線的敵人向后打,二線敵人又向前打,展開了一陣混戰。紅軍一營乘機占領了左右側幾個小山頭,伺機殺敵,終于占領了主要陣地。紅十五團在團長王永瑞的率領下,在深坑嶺一帶阻擊敵人。 殲敵深坑嶺 深坑嶺是敵人潰逃的唯一出路,敵人不惜付出代價輪番進行攻擊,但是紅五十五團巋然不動,沒有放棄一個山頭。 黃昏,紅十九師發起全面圍殲。此時敵人已成驚弓之鳥,見三元過不去,只得往北朝沙縣官莊方向退卻。但紅軍五十五團一營已占領有利地形,加上師部及時派出警備連助戰,敵人不得不又退縮深坑嶺,試圖沖破紅軍包圍,逃回三元莘口。此時,紅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敵人潰不成軍,有的繳械投降,有的丟掉武器逃命。紅十九師師部下令:各團應派出得力的一個營跟蹤追擊20里,警備連從師部指揮所前方沿大道追擊。在紅軍窮追猛打之下,敵人逃到深坑嶺石拱橋,這座橋是通往外界的惟一通道,兩岸是峭壁懸崖,橋下為深淵。為掩護長官撤退,先期逃跑的敵兵在深坑嶺路口架起機槍掃射,來阻止士兵敗退,不少從陣地上潰退下來的士兵為了活命,爭先涌向懸崖,結果連人帶馬摔死在深溝里的不計其數。據戰后觀察,深谷一邊的草木被掉下去的敵人滾得精光,時至今日,坑底還留有許多殘骸,足以說明當年敵人慘敗的情景。 紅軍一直追擊到筠竹村的水尾橋,才勝利返回。晚7時許,戰斗全部結束,敵八十師二三九旅全部被殲。紅軍取得了深坑嶺戰斗大捷,擊傷敵旅長一名,擊斃敵團長一名,繳獲步槍1200余支,機槍20挺,迫擊炮3門,子彈數10萬發,并繳獲電臺一部以及大批軍用品。敵方有800人被俘,傷亡約500人以上。 紅七軍團在深坑嶺戰斗中,山地森林戰為首次,雖經曲折,由劣勢轉優勢,取得戰斗勝利,可謂積累了一定的山地森林戰斗經驗。 深坑嶺大捷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少有的以運動戰形式消滅敵人的經典戰例,延緩福建方面國民黨軍隊向中央蘇區進攻,減輕中央蘇區壓力,配合第五次反“圍剿”,為紅軍長征實施重大戰略轉移贏得一些時間。戰役之后,中央蘇區機關報《紅色中華》于1934年6月1日和6月3日兩次作了報道,可見戰爭意義之大。據有關資料記載,8月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司字第39號命令,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表現特別英勇且有特殊戰功的一批紅軍將士通令表彰,紅十九師3位指戰員受到表彰并榮獲紅星獎章。 深坑嶺戰役也使蔣介石大為震驚,慌忙從圍攻中央蘇區的主力部隊中調遣第四縱隊李延年部、第九縱隊五十二師盧興邦部、南路軍李楊敬部、北路軍陳誠部回援永安、沙縣、尤溪方向,企圖消滅紅十九師,但紅十九師于5月30日就已揮戈回師中央蘇區了。 編 輯:伍燕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