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三元區委書記王慶 三元區人民政府區長楊稚平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1周年,也是三元建區26周年。雖然26年對歷史長河而言是短短的一瞬,但三元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毅然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三元區是1983年7月三明地改市后成立的市轄區,轄2鄉2鎮、4個街道辦事處,有51行政建制村、26個社區居委會;全區土地總面積811平方公里,總人口20.6萬人。建區25年來,在歷屆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發展為先、發展為大、發展為重,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三元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全區呈現出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局面。 ——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建區初期,三元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幾家國有、集體企業支撐,可以說是家底微薄、百業待興。2008全區年工業總產值突破60億元、農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分別是建區時的80倍和8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可達1.3億元,是1990年成立一級財政時的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與建區時相比增長了20倍,為三明重振雄風、加快崛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在改革與發展中,非公經濟發展迅猛,逐步取代國有和集體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的主體,實現稅收占全區財政收入的70%以上;工業園區從無到有,從數百畝發展到5600多畝,為三元的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林竹、果蔬、畜禽等城郊型現代農業特色突顯,機械鑄造、木竹加工、服裝紡織等傳統產業發展壯大,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以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日漸繁榮。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在城區,累計投入舊城改造資金6.4億多元,拆舊35.5萬平方米,建新78.7萬平方米,昔日低矮雜亂的平房、破落狹窄的小巷,基本上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科學規劃的住宅小區和筆直寬敞的街道所取代。在農村,有32個行政建制村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絕大部分的農民住宅完成了拆舊建新,行政建制村水泥路面硬化率達96.1%,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另外,境內還有1條國道、2條省道,“泉三”高速公路三元段也即將通車。 ——社會發展更趨和諧。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統籌推進各項事業,率先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國家雙擁模范城、全國法制宣傳先進區、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區、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區、全省黨建工作先進區、創建省級文明城區工作先進城區等榮譽稱號,連續11年保持全省計生“一類先進區”稱號,連續5年保持省級計生“優質服務區”稱號,連續21年實現無森林火災,一個文明和諧、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新三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閩西北這塊蓬勃發展的土地上綻放光芒。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建國60周年的實踐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三元改革開放的根本保障;堅持解放思想,是三元改革開放的重要法寶;堅持科學發展,是三元改革開放的第一要務;堅持改善民生,是三元改革開放的本質要求;堅持文化建設,是三元改革開放的精神支撐;堅持團結穩定,是三元改革開放的基礎前提;堅持抓好隊伍,是三元改革開放的組織基礎;堅持艱苦奮斗,是三元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我們要堅定改革信念,進一步深化改革,凝聚全區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團結奮進,把三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回首過去,我們收獲喜悅;展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滾滾熱潮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主動融入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區域發展布局和產業發展思路,持之以恒地做大城區、做強產業、做優環境,堅定不移地促進經濟增強、財稅增長、農民增收、就業增加,努力把三元建設成為全市經濟繁榮帶上的城郊農業示范區、新型工業集中區、商貿旅游特色區、和諧建設先進區。我們相信,通過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三元這個山區小城必將以恢宏的氣勢和昂揚的姿態,在海西建設大潮中拍浪前行! 輝煌的業績將載入史冊,嶄新的明天等待我們共同創造。值此建國60周年暨三元建區26周年之際,我們謹代表中共三元區委、三元區人民政府,向所有為三元的建設和發展付出辛勤工作的歷屆老領導、老同志和全區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三元發展的各級各部門和海內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與此同時,我們竭誠歡迎四海賓客到三元觀光旅游、商貿洽談、投資興業,三元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和廣大海內外朋友一起,攜手并肩,再創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