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悌亮 三明市區居民飲用水源所在地中村鄉,擁有毛竹林17萬畝,占全區毛竹林總量的50%以上,年均生產筍干約400萬斤,筍干銷售收入近億元,是中村鄉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按傳統筍干制作方式,每年需要消耗木材約16000立方米,產生污水約80萬噸,對東牙溪飲用水源的保護和森林資源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根據中國科學城市環境研究所調查,東牙溪水庫污水區域各污染源的入庫總氮(TN)有56%來自于竹林地水土流失,17.6%來自傳統筍干制作加工。為有效保護東牙溪飲用水源,同時確保農民收入,改變傳統筍干制作方式,積極推廣生烤筍干新技術已迫在眉睫。 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三明市同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試驗。2017年該公司在前兩年小規模嘗試的基礎上,在中村鄉投入350多萬元進行生烤筍干的規模試產,共生產生烤筍干約2萬斤,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經濟效益明顯 1.企業能贏利。本次批量試產共收購鮮筍20多萬斤,支付筍農20萬元,此外,支付工人工資5.3萬元,電費3.15萬元,其他費用1.04萬元,廠房租金和設備折舊25萬元,累計支出約54.5萬元。按目前市場批發價每斤32元計算,企業可實現利潤約10萬元。 2.筍農增加收入。按傳統筍干做法,每百斤鮮筍約可制作筍干5斤,而生烤筍干工藝每百斤鮮筍可制作筍干7斤,不僅產量增加,且目前生烤筍干的市場收購價也高于傳統筍干價格(每斤高出約10元),筍農收入增加明顯。 二、社會效益顯著 1.實現污水“零”排放。傳統筍干制作需經過“蒸煮—浸泡—壓榨—清洗—碳烤”等過程,大約每生產1噸筍干需排放污水350-400噸;而生烤筍干其生產工藝“鮮筍—切割—電烤”,其生產過程無需用水,完全實現污水“零”排放,對東牙溪飲用水源保護貢獻重大。 2.實現烘烤“零”耗材。傳統筍干制作在“蒸煮”和“碳烤”過程均需使用大量的木材和木碳,其用量約為每生產一噸筍干需消耗木材8立方米,勢必造成生態樹木的大量砍伐,對生態環境影響極大。而生烤筍干的生產工藝是利用電能和空氣能源進行烤制,無需用木材和木碳,對生態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 3.勞動強度大大減輕。按傳統筍干制作,鮮筍采摘后,筍農要經過“蒸煮、浸泡、壓榨、清洗、碳烤”等過程,生產環節較為復雜生產周期較長,前后時間長達3個月,且勞動強度較大。尤其在最后的“碳烤”環節,為確保色澤均勻,品相良好,筍農要堅持48小時守候查看,每隔數小時還要進行翻烤,勞動強度極為強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同時,由于碳生產的二氧化碳對從事作業的筍農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生烤筍干只需經過“鮮筍切割”后直接進入“電烤箱”約24小時后即可出品,不僅生產環節簡單,操作安全,而且勞動強度大大減少。 4.產品營養口感更佳。傳統制作的筍干,由于在生產過程中經“蒸煮、浸泡、壓榨、清洗、碳烤”等環節。筍內原有的礦物質、多糖等營養成分大量流失;而生烤筍干無需以上生產環節,烤制出來的產品不僅保留了竹筍的自然清香(奶香味)和原有的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經烹飪后比傳統筍干更脆、嫩、清香、甘甜,品感更好。 由此可見,新型生烤筍干是對傳統筍干制作工藝的一次“大變革”,它將極大地促進三明市區居民“生命之水”東牙溪的有利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能有效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項目”和“民生項目”,值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加以積極推廣。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扶持鼓勵,以促進該技術在中村鄉全面實施進而在全區推廣。 1.享受電價補貼。由于生烤筍干需使用電烤爐,用電量較大。生產電價成本高,一方面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向村民推廣這一新技術。為此,建議企業和農戶按0.5無/度計費,電價超出部分由政府給予電價補貼。 2.給予市場推廣專項資金補助。鑒于生烤筍干新技術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社會效益,而企業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推廣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營銷推廣費用。為此,建議政府近年內每年給予市場推廣專項資金補助。 3.協調銀行貸款。由于生烤筍干生產時間集中且較為短暫,春筍收購量大,流動資金需求量較大,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社會融資成本較高。為此,建議政府出面協調銀行給予短期貸款,以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4.制定電烤爐補助政策。建議由區政府出臺鼓勵筍農使用材改電筍干烘烤新技術,對購買使用電烤爐農戶在國家現有農補政策的基礎上,再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提高農戶推廣使用材改電進行筍干烘烤的積極性,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