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當空,福建省三明市萬壽巖下,游人熙熙攘攘。自5月旅游恢復以來,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接待近7萬游客。
9月9日,中小學生到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研學。新華社記者 趙雪彤 攝 “今年參觀恢復后,每個月的游客量都在攀升。”萬壽巖遺址文物保護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朱凱告訴記者,“入夏后,每月游客量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8月達近萬人次。” 萬壽巖遺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西北的石灰巖孤峰上,是我國南方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的遺址,有著“南方周口店”之稱。在這里發現了2000余件石器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顯示萬壽巖分別在約18.5萬年前、4萬年前和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均有人類活動跡象。從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了18萬余年。
萬壽巖山腳下的船帆洞中的人工石鋪地面(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任遠 攝 “遺址每周都會接待1000名左右的中小學生,學習古人類學、古生物學知識,了解三明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的歷程與意義。”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教師朱艷芳告訴記者。 近年來,三明市各級部門積極開展遺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封堵礦洞、拆除建筑、植樹種草、治理河岸,在遺址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同時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福建省乃至全國的學術交流、文化旅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遺址參觀是免費的,但它帶動了巖前鎮餐飲、民宿行業迅速發展。鎮上現已有7家民宿和十多家農家樂,農家樂周末一天的營業額可達四五千元,村民種的玉米、葡萄等農產品也打開了銷路。”巖前鎮鎮長劉一果說。去年開始,巖前鎮又在遺址外發展起了巖下花海、野人部落、研學體驗園、生態農莊等配套項目,豐富了小鎮旅游業態。 新華社記者 趙雪彤 王任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