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 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臺江校區項目建設現場, 幾輛挖掘機鐵臂揮舞, 正在對土地進行平整作業, 隆隆機聲, 奏響了項目建設的協奏曲。
早前資料圖 而這火熱的施工現場背后,是三元區白沙街道征遷工作組上下一心、齊力攻堅的喜人成果。 三明學院附屬小學臺江校區建設項目,是市區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總投資1.6億元,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置36個班,計劃2021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將滿足周邊居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三元區新臺江小學效果圖 循著“民聲”的腳步,去年12月7日,三元區啟動三明學院附屬小學臺江校區征遷工作。 短短20天時間,白沙街道就完成了這一項目地面物的征遷協議簽訂工作。村集體土地4.5畝、鐵路職工住房12戶、鐵路職工自建房6戶……征遷工作組摸清底數,掛圖作戰,征遷工作頻頻傳來捷報。 土地征收協議簽訂了,后期安置、騰房等工作也要做好做實。今年5月,工作組完成征遷戶的安置工作;9月底,實現騰房,并順利將地塊按時交給負責施工建設的市城發集團。 “最難的是鐵路工區視同房改12戶和6戶自建房的房屋征收工作。”作為征遷工作組成員,三元區白沙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張洪福深有感觸地說,“征遷就是要多跑腿,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 征地拆遷,就要“拆除”民生問題。一線征遷工作人員都明白,只有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的利益,征遷工作中的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征遷工作一開始,他們就遇到了難啃的“硬骨頭”。由于歷史遺留問題,鐵路工區視同房改12戶征遷戶,因為不能享受市里相應的征遷補償方案,他們的訴求得不到滿足,都拒絕在協議上簽字。 如何打破僵局? 政府為他們“量身定制”了補償方案
三元區新臺江小學效果圖 市、區兩級政府立即組建工作專班,先后到邵武、廈門等地學習針對鐵路用房的征遷補償方案,又多次與南昌鐵路局對接確認,最終確定這12戶居民的補償方案,確保了征遷工作順利推進。 征地先征心。真心實意地為征遷群眾著想和服務,是征遷工作組在“實戰”中總結出的制勝“法寶”。 60多歲的潘某,是6戶鐵路職工自建房中最后簽訂征收補償協議的征遷戶。在簽訂協議之前,他有很多顧慮:房子收走了住哪里,能否給我們的生活多一些保障…… 了解了潘某的顧慮后,征遷工作組立即變身“房產中介”,上網為他尋找合適的房源,先后為他提供了20余套房產信息,并帶他實地看房,想方設法解決他的住房問題。 考慮到潘某的收入微薄,上面還有一位90多歲的母親需要贍養,征遷工作組想辦法為他爭取困難補助,幫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最后,潘某被工作人員的真情所打動,同意在協議上簽字。 傾聽民意,辦好民生實事。本著依法和諧征遷,三明學院附屬小學臺江校區征遷項目,圓滿劃上了句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