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穩穩增收”(新春走基層·脫了貧更要加油干)
襯衫、帽子、燈泡、香皂……倉庫里,為居民準備的小禮品擺得滿滿當當。羅富燕一整個上午都在逐一清點,忙得顧不上喝水。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得趕緊給居民發下去。”羅富燕是云南省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春熙社區干部,“我家是2018年年底從魯甸縣樂紅鎮樂紅村搬來的,那里在牛欄江大峽谷,進出都不容易。搬到這里后也找到了活干,2019年就脫了貧。” 卯家灣安置區承接了來自魯甸、巧家、彝良、永善、鹽津5個縣的近3.6萬名易地搬遷群眾,還配套建設了產業園、扶貧車間、果蔬基地等。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羅富燕的干勁更足了,“平時就在附近工地上打工,照顧家里很方便。” 過上了好日子,羅富燕還擔任了社區干部,傾力為居民服務。 “在卯家灣安置區的6個社區里,九成社區干部都是搬遷群眾。”看著羅富燕忙上忙下,卯家灣安置區硯池黨工委副書記闕云華說:“羅富燕是個‘外來媳婦’,但能挑大梁!” 劉雙劍也是“外來媳婦”,老家在宣威市,丈夫袁洪向家在魯甸新街鎮坪地營村。脫貧前,夫妻倆在昆明打工。2018年底搬到卯家灣安置區后,第二年就脫了貧。見社區里活多人手少,劉雙劍主動報名當志愿者,幫著照顧老人,還帶著搬遷婦女學縫紉。 闕云華說:“從搬遷戶到社區工作者,她們做工作有個優勢,和搬遷群眾感情近,能說到關鍵處。” 從一塊平地到一片城,卯家灣安置區的變化大。“家門口穩穩增收,買車的多了,成家的多了,搬遷戶的生活越來越好。”每天下班時遇到提著肉菜回家的居民,羅富燕感覺現在“日子過得舒心”。 離開卯家灣時,正趕上社區老年樂器隊排練《歌唱卯家灣》——“卯家灣來變了樣,修起多少電子廠,吃苦耐勞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8日0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