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在這樣的背景下,把握宏觀經濟形勢,持續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升級是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關鍵環節。當前三元區面臨兩區合并,經濟、資源、人才整合的大好時機,如何讓新三元商業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消費業態結構更加優化,供需對接更加順暢,消費結構更趨合理,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存在問題 (一)疫情對消費影響較大。受上半年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三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53億元,同比下降2.8%。特別是文旅消費遭受重創,據文旅部門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市52家A級旅游景區綜合經濟損失達5466.1萬元;30家星級飯店第一季度消費同比減少80%。 (二)新業態、新動能培育仍有不足。從經濟載體上看,2019年三明市傳統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量75%左右,近70%的企業屬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工行業,75%以上工業品處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大數據產業園、互聯網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從消費供給上看,森林康養、文旅等服務消費有待提升,森林康養對產業發展側重點把握不準,忽視了森林康養在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等方面作用的挖據;文旅產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內涵的現象,對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對文化旅游產品的品味和個性拓展不夠。從基礎設施上看,新零售所需的云上智能系統、物流管理系統、整合供應鏈等,以及社區消費服務基礎設施、消費網絡等的完善程度都較低。 (三)消費渠道較為單一。線上消費還有差距,本地企業產品營銷對互聯網的運用不足,2019年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低于全省13.3個百分點。線下消費平臺影響力不夠大,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團隊運作策劃,活動組織宣傳水平不夠高。 二、提升全區整體消費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傳統消費。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補足基礎設施、城市配套設施等領域短板,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促進傳統消費提升。一是提升社區服務消費。結合各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對傳統商業街區、閑置廠房、街道內巷等進行改造提升,改善城市老舊生活性服務設施,滿足周邊居民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化消費需求。適應消費升級新趨勢,積極引導社會投資,提升生活性服務基礎設施自動化、智能化和互聯互通水平。鼓勵向普通居民發放普惠性消費券,向困難群體、特殊群體發放購物券,促進餐飲、零售、百貨等生活性消費。二是著力發展夜間經濟。“八小時之外”是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時間段。要根據夜間居民生活需要和特點,促進都市夜間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細化政策措施,根據企業貢獻大小、開放時間等因素,簡化審批備案手續、給予財政補貼。要強化公共服務,編制完善夜間消費指南、美食圖譜、制作夜游夜食精美小視頻等,對外進行廣泛宣傳;保障公共交通,增加夜間公交線路。要規范經營管理,增加部分商業外擺空間,規范店外經營,建立規范、文明、和諧、安全的經營秩序。 在重點打造龍崗夜市、夜光美食城等特色夜市美食集聚區的同時,著力在培育特色美食、提高消費檔次、吸引回頭客和外來客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三明動車站廣場和站前沙溪段,借鑒深圳歡樂海岸水秀劇場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形式,建設三明自己的水秀劇場和不夜城,盤活動車站地下2萬平方商業,吸引周邊地市和縣里的人員來元消費,帶旺動車站周邊的人氣。 (二)發揮產品優勢,吸引外來消費。從優勢產業出發,培育發展特色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本地產品吸引力。一要促進本地產品優化升級。要鼓勵企業通過研發創新和技術改造,進一步提升鋼鐵、茶葉、林產品、紡織品等傳統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本地產品對外吸引力和附加值。同時,要立足現有資源和產業優勢,著力在建材、氟化工、稀土等領域培育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調整優化本地產品結構,增強本地特色產品的對外整體競爭力。二要實施差異化、品牌化發展戰略。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產品優勢,打造本地拳頭產品,培育特色品牌,擴大本地產品影響力。 (三)立足本地特色,促進服務消費。從本地特色優勢資源出發,以森林康養、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服務性消費為突破口,提升消費品質。一是豐富森林康養服務消費。要充分挖掘森林康養資源,培育特色森林產品,持續做好“森林+”文章,推動形成生態度假、生態療養、生態養老、森林康養文化、教育培訓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康養產品供應體系。要優化森林療養課程,挖掘森林中醫藥保健養生功能,精心設計打造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森林康養體驗活動項目。積極引進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和理念,創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綠色農業以及森林保健食品、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豐富森林康養服務消費。二是提升文旅服務消費。要圍繞豐富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學文化、小吃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提升萬壽巖遺址、砂蕉紅軍廣場等項目文化內涵,并積極向外推介,爭取將文旅項目列入黨校、大學和各中小學的學習實踐地、現場教學點,發揮文旅項目教育、文化、培訓功能,推廣、帶動文旅消費。大力促進培訓、研學消費,在進一步打響三明醫改、林改、金改品牌的同時,爭取相關的培訓消費;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建立、完善教育研學的組織管理、安全責任體系和經費籌措機制,培育研學消費增長點。三是激發城市短途游消費。整合全域旅游資源,推出一批“微游三明”精品線路,制作三明一日游、兩日游、三日游等短途旅游攻略,并進行短視頻、圖文宣傳,特別要大力開發三沙生態旅游區、萬壽巖遺址公園、格氏栲等市區周邊景點,為三明市民和廣大游客推薦一批“農業、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的城市短途休閑游精品,拉動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周末、節假日旅游消費。四要促進文教體育消費。整合利用六路體育館、商會大廈,鼓勵培育、引進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規范校外教育產業發展,促進教育類消費;結合“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創建,統籌體育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促進體育健康產業發展,激發體育健身消費。 (四)搭建雙線平臺,保障多元消費。按照“線上線下齊頭并進、整合發展”的思路,搭建線上線下雙線消費和服務平臺,并通過組織展會、開展促銷、打造品牌等方式,將線上線下的消費服務結合起來,構建多元的消費渠道。一是打造線上消費平臺。適應疫情防控新常態要求和當下中青年消費觀念的轉變,整合現有的電商平臺,加強與抖音、淘寶、天貓等消費平臺合作,持續深化“全閩樂購·樂購三明”“源味三明·美食嘉年華”等線上平臺和消費品牌建設和運用,重點扶持售賣三明本地產品的電商平臺和商家,拓寬線上消費渠道,打造一批三明線上消費平臺和消費品牌。二是借助“網紅”帶動消費。借助名人網紅的流量,邀請三明籍的影視明星、奧運冠軍、“網紅”達人、網絡大V等人員為三明代言,參與直播代購、形象代言,助力參與各類展會、小吃節、購物節等活動,帶動和促進本地消費,吸引外來消費。三是辦好線下消費平臺。引進專業化的人才團隊,積極組織、策劃、宣傳 “蕉野樂”、市區汽車展銷、農產品展銷、龍舟賽等活動,吸引和聚集人氣、釋放消費潛力,培育消費熱點,增強線下展銷活動的渠道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