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是基層醫療機構在當前深化醫改中必須面對并切實予以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高是醫改成效、群眾滿意度的重要體現,也是為群眾健康服務的最好體現。三明醫改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貢獻了一系列地方經驗,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領域,三明也需要不斷勇于創新實踐。 一、基層醫療服務現狀與存在不足 據了解,2020年三明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926.78萬,縣域就診率達90.76%,基層就診率57.36%,比2016年診療量增長16.8%,比公立醫院同期增幅11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我區基層醫療機構在資金、待遇以及硬件設備方面有了明顯改善,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也存在不足: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居民缺乏互動,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不夠。社區居民不知道社區服務中心能提供什么醫療服務,大部分家長只知道孩子可以在社區中心打疫苗,并不了解疫苗種類及知識點,更不了解成人及二類苗,對于家庭醫生也只是聽說,只簽不約;我區只有極少家社區服務中心與管轄居民建立服務群互動及管理,大部分社區與管轄居民幾乎零互動,導致居民與社區服務中心很難建立起信任感和可及性。 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缺乏針對社區居民的服務管理手段,也缺乏精力開展健康宣教、健康管理等有價值的健康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針對管轄居民服務的預約端口多,缺少一站式的服務管理陣地;同時,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承擔的工作除了醫療服務本身外,還承擔大量的日常咨詢、通知等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對社區居民開展健康知識宣教、健康(慢病)管理等有價值的工作。 3.大部分社區服務中心缺少主動服務意識,中心工作人員缺乏主動開展基層醫療服務的積極性。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手段,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完成常規工作后,對宣教、管理等長效工作,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具體建議 1.加大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力度,尤其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如,目前國內多地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的情況,如何在減少線下人員聚集的前提下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要基于區域統一規劃、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則,結合全區基層醫療機構現狀,利用數字化管理工具,搭建全區統一的社區服務陣地,為全區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線上服務。據了解目前阿里健康醫鹿推出一項“基層醫療社區群”的服務項目,在全國廣泛推廣,福州和泉州的社區服務中心都陸續在推廣使用中,得到好評;這個社區群服務項目,包含疫苗預約、社區群、知識科普、AI問答助手、媽媽課堂等功能,基于線上的便捷服務渠道,整合各項便民功能,提升老百姓在免疫接種過程中的整體感知,同時助力基層醫療機構高效運轉,提升政府部門服務能力,并為抗疫工作提供支撐。 2.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加強簽約團隊建設,健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激勵機制,推進基層醫生由“坐堂行醫”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轉變;在我區已經開展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礎上,穩步擴大簽約服務覆蓋面,不斷豐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向居民提供針對性較強的簽約服務,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導向開展個性化的簽約服務,增強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獲得感。 3.提高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基層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人員既是社區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城鄉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區政府和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都應該更多地關愛基層隊伍,加強各方面的支持保障。一方面,通過縱向培養、橫向交流的方式,邀請市級總院的醫生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指導問診,選拔基層醫務人員到市級總院輪轉進修,鼓勵各分院醫務人員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的績效考核中積極創新,通過科學的績效考核方式,提升基層醫生的個人積極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