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禽流感病毒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活禽市場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來源地,由于人們喜歡在市場里“現買現殺”,這種方式無疑增加了傳播禽流感病毒的風險。要預防和控制疫病的傳播,就要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2020年,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門出臺的《關于印發促進家禽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中也指出要按照“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的發展方向,轉變禽產品供應方式,努力構建我省家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梢?,從源頭上規范活禽屠宰,可以有效降低和控制感染禽流感等病毒的風險,保障人們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 目前,我區的活禽宰殺和交易并未分開也未設置隔離區,活禽交易普遍都集中在農貿市場以及各個地方的早市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監管難以到位。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監管職責劃分不明確,容易出現監管空白。我區的活禽售賣和宰殺的攤位及商鋪分布廣,營業時間不固定,比如:早市只有早上才有售賣,加上監管、執法人員較少,監管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二是存在安全隱患。我區活禽售賣點普遍條件簡陋,衛生環境臟、亂、差。由于售賣和宰殺區域沒有隔離,地上總混合著活禽的糞便以及宰殺后的血水等污濁物,加上條件簡陋,無法做到每日完全消殺以及清洗,只是用水簡單沖洗下地面,極容易滋生病菌,給疫病傳播埋下隱患。三是觀念意識淡泊。傳統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人們總認為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活的才是新鮮的,都喜歡去市場或者門店現場挑選活禽,親眼看到宰殺才放心,這無疑增加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和傳播。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借鑒廈門、漳州、福州做法,盡快出臺活禽管理措施,明確政府以及農業、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權利和職責范圍,逐步取消在我區宰殺活禽,實施活禽定點集中宰殺,規范活禽屠宰方式,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局面。建立聯合監管和執法機制,明確專人、明確職責、明確區域,強化日常、隨機巡查、監管,對違法違規銷售、宰殺活禽的行為及時處罰、整改、教育。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防止出現新的監管空白區,確保監管常態化、長效化。 二是實行活禽定點宰殺,阻斷疫病傳播途徑。根據《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政策,逐步推行活禽“定點屠宰、集中檢疫、殺白上市”制度。按照相對集中、便民利民的原則合理規劃配備屠宰、清洗、加工、檢驗、冷藏等系列配套設施的定點屠宰場。出臺減免稅務或財政獎補等優惠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投資建設活禽定點屠宰場。按照臨時性、階段化的過渡策略,在未建設定點屠宰場前,合理規劃現有活禽市場的宰殺和售賣區域的布局,除實行宰殺和售賣區域物理隔離外,還要配備與宰殺規模相適應的消毒、通風和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嚴格實行一日一清洗、一日一消毒制度,及時阻斷傳播疫病的途徑。加強對現有活禽市場屠宰的管理,對不符合條件的經營場所及時進行整改、關停。 三是加強對禽肉產品安全監管,保證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加強對活禽宰殺、檢疫、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確保人們吃上衛生健食的禽肉。要構建禽肉產品生產質量的安全追溯體系,對宰殺后檢疫合格的禽肉佩戴附有二維碼的腳環標識,讓人們可通過識別二維碼追溯到禽肉的養殖地、宰殺地、宰殺時間、檢疫部門等信息。加強對市場流通環節的監管,杜絕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禽肉流通到市場。暢通群眾舉報渠道,引導全社會參與監督工作。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增強群防群控意識。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加大對預防疫病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其真正了解活禽集中宰殺、禽肉冷鏈供應的安全性以及冰鮮禽肉的衛生性和營養性,逐步引導人們從傳統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禽”消費方式向“白條禽產品”等綠色健康方式轉變,切實增強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綠色消費意識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