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推進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實現一體化發展,為統籌推進“三明實踐”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三元區應依托“閩茶原生帶”,中國綠都,革命老區,生態環境適宜,產業基礎良好,產茶歷史悠久,潛力大,政策導向明確等發展優勢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壯大富硒茶產業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深度加工多元化茶產品,不斷創新開發社會多層次所需的產品,真正達到做大做強,加快發展山區經濟。三元區的富硒茶產業是福建省茶葉重要的特色農業產業,最富有特色的多茶類生產區,三元區現有茶葉面積2919畝,年產量567噸,主要生產青茶(烏龍茶)45%、綠茶42%、紅茶13%三大茶類,主要分布在中村、巖前、莘口等鄉(鎮),青茶主要種植品種有鐵觀音、福安大白茶、梅占、水仙、本山等,主要加工茶類為烏龍茶、紅茶。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開展對全區茶園硒含量普查,抽檢烏龍茶、紅茶樣品中天然硒含量在0.125-0.326㎎/㎏之間,硒含量較高,部分茶園生產的茶葉達到國家富硒茶標準。主要茶葉注冊商標有蓬仙巖、普巖峰。培育品牌有“蓬仙巖”生態硒茶、“普巖峰”高山硒茶。三元區仙人谷野生茶核心區域600畝,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保護與利用工程”項目。三元區中村鄉松陽村被評為2021年度市級“一村一品”(茶葉)示范村,打響“中村·水源福地”公共品牌,品牌“萬壽巖紅茶”生產企業——三明市八度茶業有限公司,整合近500畝野生硒茶茶園,因地制宜發展高山野生硒茶種植產業,是致富奔康的“金山銀山”,公司選送的“萬壽巖紅茶”參加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博覽會,榮獲2020年“中國名優茶”金獎。三元區市區(不含鄉鎮)已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茶葉經營主體的營銷窗口有700多家,輻射全國10多個省和京滬津直轄市建立營銷網點。 近年來,閩南、閩東,特別是閩北武夷山巖茶的暢銷,三元區茶企承受了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競爭的多元化也在考驗我區茶產業經濟的發展,存在問題如下: 一是茶文融合弱。茶產品商品化歷史短,茶文化研究不深,缺乏系統化研究茶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茶文化產業鏈尚未形成。茶產業產量、效益以及市場銷量有下降態勢,涉茶的品牌、包裝、廣告、設計、物流、文化等相關產業也隨著退縮。 二是企業不夠強。我區茶園規范程度相對較低,茶企規模大多較小,龍頭企業不多,社會資本投入熱情不高,加工鏈條短缺,茶與文化融合不緊密,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品牌不響,有牌無品,品牌效應影響小,與我市發展規劃差距較大。 三是品牌不夠響。一些農業推廣單位安排茶產業推廣人員少,投入茶產業項目資金在農業資金中相對微薄,扶持力度小,嚴重制約了推進“文化、品牌、營銷、產、學、研”一體化茶產業發展進程。 茶產業是現代農業重要特色,對于扶貧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三元區應依托中國綠都三明獨特生態環境和當地豐富的茶資源優勢,以茶興市、品牌帶動、產融結合,全力推進三元區發展壯大富硒生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施全產業鏈新業態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助推鄉村振興,建議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增強技術推廣支撐 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引導監管服務,培育和打造三元區的茶業,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成立專業組織機構領導富硒生態茶產業發展,將富硒生態茶產業發展納入政府經濟發展整體規劃,制定《三元區富硒生態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協調解決發展難題。聚焦我市農業發展需求,持續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充實技術推廣人員,凝聚工作合力。農業部門加強安排負責茶葉種植、生產推廣工作的推廣人員人數,成立區茶葉專業組織機構領導富硒生態茶產業發展,創建特異性、優良性、優異性三類不同性狀指標的種質資源茶樹品種應用與良法繁育栽培標準示范園區,大力加強對野茶中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培育,進一步完善茶產業區域規劃布局,將富硒生態茶產業發展納入政府經濟發展整體規劃。推行富硒生態茶種植,建立“技術團隊+科技人員+示范基地”的推廣模式,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選派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推廣生態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農戶茶葉種植水平。指導茶葉企業采取生態調控、農藝改良、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等保障茶葉生產質量。充分發揮三元區“林深水美茶香”優勢,打響生態特色茶葉品牌,推進三元區富硒生態茶新業態的發展壯大。 二、培養茶業人才,強化科技推廣服務 適應三元區新業態融合發展的基礎,以“以茶普技,以技興茶,服務茶人,服務茶企,”為目標,大力培養高素質茶葉人才,充實人才隊伍,有效普及科學技術指導生產種植,加強指導富硒生態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農戶茶葉種植水平,進一步零距離推進茶產業科技創新推廣,為改良生產工藝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持,有效提升茶葉品質,強化品牌支撐,突出品牌營銷。建立培養茶行業人才推進機制,加大茶葉推廣種植的農藝師、茶農、茶葉營銷人員、茶旅游管理等人才短板的茶專業培訓工程,使茶產業產、供、銷最前沿的一線人員提高素質,促進三元區富硒生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強化資金扶持建設優質茶產業基地 進一步加大三元區茶產業扶持力度,鼓勵種好茶、制好茶、賣好茶,扶持品牌創建、建設標準化茶園、茶廠和老茶園改造,發展富硒生態茶產業項目帶動富硒生態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強化現代化茶業生產項目建設發展,全面推行“三P”管理(GAP規范種植管護、GMP規范生產加工、GPS規范流通銷售),引導推動茶企科技創新、品種培優、品質提升、茶葉加工“工藝創新”、“匠心制造”、機械化制茶、品牌打造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準化生產,從種植到加工各個環節都提出高標準、高要求,保證茶葉的優質、安全。立足農業一村一品產業、布局特色茶葉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富硒生態茶產業園、建設茶園生態環境良好,園內路網水網配套設施完善,茶廠環境優美、干凈整潔的優勢特色標準化生產基地茶葉基地。鼓勵重拾歷史拋荒茶場,運用科學管理辦法,建設綠色無公害、富硒生態野茶園。在三元區各地形成各具優勢的特色富硒生態茶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打造一批特色茶產業、特色茶產品、特色茶品牌。力爭到2025年,三元區富硒生態茶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全產業鏈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 四、做強茶產業全產業鏈融合新業態發展 結合三元區茶產業實際,堅持以“富硒生態茶園”為基本理念,實施綠色生態+茶旅+茶文化+……,結合省、市、縣(區)茶產業發展建設項目,培育高質量茶旅融合新業態示范的“領跑者”,提升康養體驗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做起茶文化推廣的大文章,紅色文化、閩學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風格的本土茶文化匯聚與生態文明實踐相結合的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全區茶園,改良種茶、制茶技術,為建設現代化茶葉生產基地打好基礎,統一冠以“萬壽巖+”品牌,促進茶品牌的競爭力。整合一批優秀的茶旅融合項目優勢輻射,人們可以在其中體驗種茶、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的樂趣,欣賞茶藝文化表演,學習交流茶產業與其他學科、全領域知識,讓茶文化、茶科技、茶知識不僅深入田間地頭,更走向了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讓茶區變景區、茶旅共發展的全域生態休閑康養的茶產業鏈,帶動三元區茶產業新業態的高質量發展,迎來發展壯大的新機遇。 五、發展“三明?三元茶品牌大眾茶館”,突出茶文化普及 把茶文化作為打造三明生態茶品牌,加快提升茶文化服務水平,活躍茶事活動,加強在三明市的各類茶事活動中,整合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資源,發展市區茶品牌大眾茶館市場,打造“萬壽巖”品牌茶葉,打造富有科普教育的大眾茶文化,講好茶文化故事,弘揚豐富的三元區茶文化的歷史故事和新魅力,實施三元茶品牌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協同發展,不斷豐富茶文化內涵和外延,人們在茶品牌茶館溯茶源、習茶史、賞茶藝、辨茶類、品茶韻、解茶情,享受茶道雅趣的同時,帶動更多好茶、愛茶、懂茶人士加入推廣三明茶的隊伍,成為三明茶文化的普及者,讓茶文化常態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家庭。推進“中國綠都?茶香三明”城市名片揚帆遠航走向海內外千家萬戶,以嶄新的新業態面貌,全力發展壯大富硒生態茶產業助力三元區的鄉村振興,推進三明市經濟超越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