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三明市作為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發祥地之一,現已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文明三明”扎實推進。我區在文明創建工作中也充分發揮志愿者服務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我區志愿服務已步入常態化軌道。但調研近年來我區志愿服務開展情況,發現仍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制度與經費保障不完善。當前我區針對志愿服務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仍不完備,缺乏政策落地的實施細則,志愿者合法權益保護制度不完善,志愿服務組織資金短缺,導致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活動中社會公共服務參與權、人身安全等各項權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2、服務隊伍質量參差不齊。志愿服務尚未廣泛形成社會共識,我區志愿者注冊人數雖已突破3萬人,但真正參與志愿服務的人員不多,存在“只注冊不服務”現象。志愿者隊伍的人員結構老齡化,志愿服務活動的行政色彩較濃,社會大眾和普通百姓參與比例不高。同時缺少對志愿者相關知識培訓,部分志愿者與服務項目要求的專業知識差距較大,志愿者服務隊伍整體質量有待提高。 3、服務項目需求彈性不足。一是供需關系不匹配。服務項目申報缺少民意調查,存在項目發布后志愿者“愛來不來”,群眾“愛理不理”的現狀,挫傷了志愿者服務積極性,忽略了群眾的真實需求。二是服務方式固守陳規。在開展志愿服務的方式方法上未能與時俱進進行改進和創新,志愿服務活動基本以集中一站式為主,針對不同需求未能提供相應的服務方式,造成服務效率低。 為此,建議: 一、落實政策和資金保障。一是出臺政策支持。研究提出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各項政策措施,制定我區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明確組織領導、經費籌措、場地供應、行業監管等方面具體規定,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志愿服務工作,完善志愿者合法權益保護制度,切實強化志愿服務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強經費保障。建議結合我區實際情況設立志愿者基金會,以社會募資為主,由區財政提供啟動資金并逐年適當支持,建立多元化募集資金機制,以政府撥款、企業和社會組織贊助、個人捐贈作為主要經費來源,為志愿服務工作提供長效資金保障。 二、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志愿服務人才庫。充分挖掘各行各業人才資源,吸納專業領域突出的離退休人員,著重培養高校學生成為應急救援主力軍,建議在志愿者注冊登記界面以問卷形式對志愿者進行摸底備案,由后臺管理人員根據志愿者年齡結構、文化水平、專業特長、服務意向等情況進行分門別類,便于志愿服務項目的人員篩選安排,提升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和高效率。二是充分發揮骨干志愿者帶頭作用。在志愿者隊伍管理中,建議將志愿者依照資質和經驗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骨干志愿者“傳幫帶”作用。三是強化志愿者專業化培訓。建議線上以云學習、微課堂、遠程會議等方式為志愿者提供崗前培訓,線下以高校、電大等作為志愿者培訓基地,積極開展各類志愿者培訓活動,分別抓好基本常識培訓和規范服務的“入口關”以及專業知識培訓和高標準服務的“出口關”。 三、全面提升志愿服務能力。一是推動志愿服務精準化。根據志愿者的個體條件和服務意向安排崗位,精準對接市民需求,確保供需雙方“同聲相應”。建議在“點單式”志愿服務基礎上提供“預約式”專業服務,確保志愿者的專項技能和社區居民的特定需求結合起來。二是采取“結對+接力”志愿服務運行模式。通過結對方式固定志愿服務對象,通過內部分組接力的運行模式,將個體的碎片化時間整合成為團隊的片段式時長,在醫療康復、扶貧助學、敬老助殘等服務類型中,相對有效化解服務對象需求的長期性,與志愿者個體服務的階段性之間產生的矛盾。三是創新“線上”志愿服務方式。運用互聯網平臺,組織開展線上義賣活動、線上網絡家教、線上心理輔導、線上醫療咨詢等志愿服務。例如,在微信、淘寶等平臺上公開義賣殘聯殘友做的手工制品,通過愛心網購方式,將籌得款項匯總交給殘聯,并及時向購買者公開透明相關情況。四是增設社區志愿服務窗口。以社區工作人員或骨干志愿者作為公益輔導員,輔助做好志愿者登記注冊、服務需求申報、民意調查分析、志愿服務活動宣傳工作,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采用電話預約、網上預約、微信預約等專業服務預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