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老舊小區改造是中央推動的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直接關系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同于棚改的“推倒重建”,當前的老舊小區改造,是按照“留、改、拆”原則,留下有價值的歷史街區,改造不便于群眾生活的基礎配套,拆掉沒有價值的東西,在既有基礎上“提檔升級”,既要將居民的“美好居住”放在首位,又要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城市從“面子”到“里子”的綜合整治。 老舊小區改造直接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改造過程中存在統籌協調難、資金籌措難、發動群眾難等方面的諸多難點堵點,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施工與居民生活重疊,建筑密度高、物業缺失、違章搭建多、地基條件差、部分區塊的樓間距只有兩三米寬,電力、燃氣、自來水、通訊等管道距離極近乃至相互重疊、圖紙缺失或與實際嚴重脫節,居民住戶意見不一致等等。結合這些問題,建議如下: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準確把握老舊小區改造的內涵變化新要求,在“空間拓展+城市更新”上推進改造,因為涉及的范圍廣、部門多、內容雜,為避免改造中出現“翻燒餅”情況,應倡導建立政府牽頭,市場化企業參與,相關部門協助的組織協調改造機制,并用EPC總承包模式將老舊小區改造進行整體包裝。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破解資金困局,由政府保障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同時積極培育社會組織,街道提出合作方案,明確“誰投資,誰運營,誰受益”的原則,以互利共贏的形式,引入的第三方運營機構參與老舊小區的提升改造建設。在老齡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對老舊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正逐漸成為當前城市更新、促進消費的重要方向,積極探索開放、融合、互助的街區式養老,多家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組合以實現線上結合線下、信息化為基礎,以專業醫護團隊和居家服務團隊為支撐進入社區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體系。 二是做實民心工程。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初心目標,堅持“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的原則,緊扣“花小錢辦大事,把老百姓呼聲最強烈、困難最明顯的事項有限改造到位”的改造理念,通過居民代表大會、議事協商會等形式,在老舊小區施工過程中,遵循政府引領、社區主導、居民自治的建設共管思路,政府牽頭協調各方力量,打通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各個環節,社區引導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樓道長等建立居民監督委員會,對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監管和跟蹤反饋,及時召開協調會,協調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做到公共區域“安全保障好、綠化環境好、停車秩序好、養老服務好、特色文化好”等“五好”,住宅建筑“屋頂不漏、底層不堵、樓道不暗、管線不亂、上樓不難”等“五不”。 三是做細分類處置。從時序上進行分類處置,因地制宜地實施改造提升:針對建于1980年之前或更早的老舊小區,確需拆除解危的危舊房,結合棚戶區改造,按照征收補償政策實行異地安置或貨幣化安置方式,符合棚戶區改造政策范圍的申報納入棚戶區改造計劃;針對建于1980-2000年的開放式或半封閉生活小區,應重點實施以雨污分流改造為主、兼顧綠化、道路、停車位等,通過建設小區停車位,充電設施、加裝電梯、無障礙設施,建設小區安全消防通道,相對成熟的小區作為海綿化建設試點,創建“零直排”生活小區,提升城區生活環境。四是做亮小微空間。改造要注重傳承紅色文化和工業文明記憶,努力打造具有本土味道、未來氣質的老舊小區典范,特別是要體現小區“老底子”的文化,留住家園記憶,在此基礎上,積極騰挪碎片空間,深挖小區可利用的外部和內部空間,改造提升為公園、餐廳、微型養老院等,增設室外和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從家到服務設施最多只需步行5分鐘的服務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