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養老服務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市先后出臺了《“十三五”三明市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事業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十三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補齊短板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工作的通知》等惠老政策性文件。但是,如何發動社會力量,做好養老服務工作,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仍需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 據調查, 我市老年人社區護理服務需求在前5位的分別是定期體檢,預防接種,建立健康檔案,衛生知識宣教,飲食運動指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年齡、家庭平均月收入、收入來源、文化程度、疾病治療等影響,有大約42.9%的老年人不滿意自己的人際關系,認為老人同輩之間的支持幫助較少,28.4%的老年人情緒較低落,48.6%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生活質量較為一般,在城市,有一半以上的老人經常使用公共場所參加各類活動,但對社區老人服務、社區環境、交通等方面滿意度不是很高,有一半以上的老人需要日間照顧。我市目前在各類工作崗位上班人員登記的志愿者有36萬人以上,志愿服務的項目大都為各類督導、衛生、宣傳活動,針對老年人的志愿服務不到5%。有30%的老人有能力且愿意參加各類志愿服務,約有一半的老人愿意進行服務交換,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有存貯志愿服務時間并取得很好成效的先例。 為推動老人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激活社會互助養老意識,建議: 由政府組織在全市開展養老志愿服務儲蓄活動,發動社會全員參與。不管老人、小孩或者年輕人,只要加入養老志愿服務儲蓄活動,均可用自己的志愿服務進行儲蓄,不論是代購、陪護、家政、理發、讀報、修理等,做自己力所能及和老年人需要的事情,按服務難易程度分類計算服務時長,建立數據庫,發放養老儲蓄卡進行時長登記,志愿參與者可自由選擇支取額度享受他人的志愿服務,也可轉讓給親朋或家人。對志愿服務的具體模式也可結合我市當前開展的國家級養老服務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同步進行探索完善,條件適宜時可發布相應的市級地方標準,使養老服務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今日參與,他日受惠”,填補當前社會養老服務能力的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