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建筑企業經營情況調研:根據三元區住建局提供的數據,截止2021年12月份,注冊在三元區的建筑企業總共有156家,其中一級企業9家,二級企業13家,三級企業134家。具有競爭力的特級、一級企業少,具有水利、公路資質的企業少,只具備房建、市政單一資質的三級企業多,呈現二少一多的金字塔結構。對外承接業務競爭力不足,對內本區邀標項目競爭激烈,內卷嚴重。多數建筑企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盈利難:企業承接工程業務量減少,生產總值上不去,多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部分企業保本經營,小部分企業略有盈利,企業發展動力不足。2、資質升級難:由于現在規模較大項目基本都由國企承建,而私人投資項目也傾向于選擇國企或實力及聲譽較好的特級、一級私人建筑企業,公開招標項目達到一定規模的項目參與投標公司少則500來家,多則達3000多家,中標概率小,很難通過公開招標平臺取得業績。3、外出承接業務難:由于大部分企業自身資質等級不高,企業信用分不高,總、專業承包資質單一,參與投標缺乏競爭力,中標概率低,外出拓展市場平臺小。 建筑企業經營困難情況分析:近年來建筑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政府也出臺了400萬以下項目本地企業邀標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的解決了企業的經營困難問題。但是企業發展依然困難,通過分析企業經營困難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 本地企業數量太多,而本地邀標項目數量有限,大部分企業又缺乏對外參與投標的競爭力。導致本區企業內卷嚴重,盈利能力低,資質增項或資質升級條件不具備,企業發展動力不足。2、企業管理者自身缺乏發展壯大企業的主觀意愿,很多企業管理者只是把建筑公司作為拿到參與投標的入場券,投標靠運氣,中標靠收管理費,以包代管。3、企業自身缺乏管理團隊和技術人員,建筑行業管理日趨規范,對公司掛靠行為監管越來越嚴,而多數建筑企業仍停留在以包代管的思維,甚至有的公司只有一個辦公室、一個工作人員,一套投標人員。無專業的工程管理人員,導致政策不了解,管理跟不上、市場走不出。 關于如何鼓勵扶持建筑產業發展的建議:1、建筑產業要發展,就要改變企業二少一多的金字塔結構,只有發展出更多的一級、特級企業,發展出更多的公路、水利企業,走出三明,走出福建,才能帶動整個建筑產業的發展。在房建、市政總承包資質升級受業績制約和承攬業務受各地方保護的情況下,應利用水利、公路總承包企業可參與全省全國投標的優勢,支持和鼓勵公路、水利總承包企業的發展,重點培育具有升級潛力的公路、水利企業,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 2、本區公開招標項目在兼顧公平的前提下,本地企業可選擇優先入圍10家-15家企業,再從其它參與投標公司選擇入圍10-15家企業。為本地企業取得業績增加機會,增加概率,創造資質升級條件。 3、本區企業管理能力強,履約能力強的企業要和以掛靠為主的企業區別對待,建議建設主管部門制定考核標準對三元區本地企業合同履約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信用度、納稅規模、公益事業參與等方面進行考核,按比例對排名靠前的企業本區邀標項目優先入圍,考核標準及入圍比例應充分考慮各級企業的體量和標準,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兼顧各級企業的利益。 4、結合現在推行的房長制、房屋隱患排查等政策,而鄉鎮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發揮建筑企業的優勢,鼓勵有能力有意愿的建筑企業入鎮入村對口技術幫扶,具體操作可推薦經考核評分比較靠前的企業分批與各鄉鎮結成技術幫扶,在建設部門的指導下,定期組織由企業派出的專業管理人員配合鄉鎮村建管理人員共同對農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技術指導和安全檢查。將建筑企業的專業技術、管理水平、自身資源輻射到農村。 5、鼓勵企業外出作為國企、央企和其它大型企業的分包隊伍,對企業從本區以外承攬業務所創造的稅收給予返稅獎勵,提高企業主動性。支持本區三級企業作為本區特級、一級企業的分包隊伍,進行傳、幫、帶。三級企業通過專業分包或勞務分包過程中學習經驗和先進管理模式,培養企業自身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增加企業自身競爭力,為企業發展夯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