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一、概況三元區,明代中期即為閩中重鎮。2021年2月,福建省同意撤銷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設立新的三明市三元區。位于三明市區,東與沙縣區相連,西與永安市毗連,南與大田縣交界,北與明溪縣接壤。三元區原屬沙縣轄境,其地名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因當地有一安氏產下三胞胎,長曰龍元,次曰獅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為三元。三元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色彩濃重,具有悠久歷史淵源和豐富民間文化的鄉鎮村落為數眾多。不但有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巖前鎮忠山村的千年古寨,有被稱作“南方周口店”的巖前萬壽巖(18萬年前舊時器時代文化遺址),又有深受國內外專家關注的中村鄉回瑤村宋代古窯址(2013年5月,該窯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建于北宋元豐六年的蓬仙巖、南宋紹定六年的列西正順廟(2006年0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明代天啟元年的松陽八鷺塔;有“陸神”謝佑的出生地中村鄉白水畬族村以及農民起義領袖鄧茂七出生地中村鄉吉峰村、莘口鎮紅色村莊西際、古村龍安等等各類歷史文化古跡。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挖掘、整理。除此之外,三元區的民俗活動內容也十分豐富,每年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日活動主要有:農歷正月初五的“急腳尊王”廟會、正月十四日“大源花燈節”、正月十五日“碧溪板凳龍”、二月十九日的“觀音九”和五月二十五日“謝神節”等;還有不定期的“迎神取火”、祭奠先賢、婚嫁習俗等等,從古流傳至今。可以說三元的文化、三元的精神同三元村落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鄉村歷史文化遺存已經或正面臨著被消失的絕境,亟待我們去保護和傳承。具體問題如下:1.“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讓許多農村正在“被掏空”。農村青壯年大都奔向城市尋求新的發展,農村已成為老人、婦女、兒童的留守地,有的自然村甚至淪為了“空殼村”。以往的村容、村貌、村文化逐漸在消失,村落變的越來越衰敗。2.村莊的歷史古跡缺乏有效保護。雖有部分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但因修繕、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員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群眾古跡保護意識淡薄等導致農村文化遺產的流失。3.村史留存資料信息逐年流失。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許多熟悉歷史的老人相繼離世,許多歷史“活資料”的搶救工作沒有列上議事日程,使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對其出身和成長過的一方熱土知之甚少,即便現在還健在的人也沒有幾個人能夠知道本村(老家)是怎么演變而來的?它在其歷史發展中都經歷過哪些重大事件?曾出現過那些英雄人物?都有那些歷史故事等等。在以上種種情況下,能夠留存心中記憶的唯有歷史,而村史即為鄉村歷史的原始檔案。村史編撰整理工作迫在眉睫。三、建議村史是行政村(社區)為單位記述其發展沿變情況的史志性文體。村史所要記載的內容有村名由來、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風民俗、宗族姓氏、古今人物和大事記等。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議區委、區政府應積極引導、大力扶持村級史志編撰工作,并將此項工作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工程,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具體建議為:1.加強村史編撰工作統籌領導。建議區委區政府成立村史編撰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宣傳部、文化、檔案、教育、政協文史委等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組成;確定專門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制定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統籌指導各鄉鎮(街道)及時發現、培養編撰史志人才,選配具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文史知識政治理論和寫作水平,且熱愛方志工作、對本地區情況熟悉的同志開展編撰工作,確保此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鄉鎮(街道)對應成立村史編撰工作辦公室,組織專人開展對本鄉鎮(街道)村史編撰工作,將各村的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鄉村歷史文化收集整理,納入村史,永久保存。2.強化村史編撰工作基礎保障。一是積極統籌、爭取各方資金,對轄區破損歷史古跡進行修繕、保護;支持、鼓勵傳統技藝傳承發展。二是鼓勵在鄉村振興示范村、實績突出村建立“村史展覽館(室)”,把村史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在展館中公開展出,使其成為成為勾勒鄉村記憶、留下美麗鄉愁的重要平臺。三是區檔案局、圖書館、黨史研究部門開設專門的村史資料收集、傳閱專欄,對涉及鄉村史實的檔案資料、口述資料、影音資料以及其他文字材料做到及時接收、妥善保管,認真考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準確使用,逐一理清歷史的發展脈絡。3.加大村史編撰工作的宣傳力度。區委宣傳部、區文體局、教育局、關工委等部門應積極開展村史“進基層”、“進景區”、“進校園”等活動,將村史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名人傳記、村規民約等納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并印制成冊發放給村民閱讀傳承,有計劃的在宣傳欄等處刊出。同時,可將各村的歷史沿革、村規民約等重要內容刊刻在村口要道、公園或村委辦公樓等人員密集場所,以擴大宣傳面。同時,可借助擬新建的“村史館”開展“村史館里說黨史” 系列活動,將紅色資源變成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打造成群眾家門口的學習教育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