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陳大鎮積極探索多種路徑,讓產業旺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村民錢包鼓起來,以此描繪一幅“產業美、環境美、村民美、精神美”的鄉村振興美麗幸福畫卷。 基礎設施全面提速,鎮村面貌煥然一新 以前的臺溪村沒有路燈,村民們出行都要打著手電筒。現在臺溪村各村民小組組織安裝太陽能路燈約160盞,村民們也不用擔心夜間出行的安全問題了。
小廁所、大民生,近年來,陳大鎮開展廁所革命,新建公廁5個,并改造3座公廁,全鎮轄區內農戶三格式戶廁覆蓋率100%,車站、禮堂、老年活動場所等周邊配備相應公廁,解決農村廁所“臟、亂、差"現象。 陳大鎮還將繼續開展大源村鄉村大舞臺、瑞云文化健身廣場以及停車場項目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村既增“顏值”,又提“氣質”,筑牢鄉村振興之基。 產業興旺促進發展,動力活力競相迸發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村民們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陳大鎮始終堅持因地適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陳大鎮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很適合發展農業。在漁溪村來生生態大米農場,金黃的稻浪飄香帶來豐收的喜悅,村民們正夜以繼日的抓緊收割中。農場的水稻每年都銷往市區,成為當地村民的一條致富路。
為了幫助農場發展,陳大鎮多次為農場尋找銷售渠道,派技術員前往農場指導他們種植,推薦新的優質稻種和生態種植技術。 場主姜來生介紹,以往農場的畝產在1000斤左右,但今年采用了直播機播種的方式,讓畝產達到了1590斤。與傳統“插秧播種”方式相比,既節省了勞動成本,又提高了水稻產量。明年來生生態大米農場會繼續運用這項技術,讓水稻畝產更上一層,讓村民通過種植水稻獲得越來越高的收益。 脫貧攻堅鞏固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就業是脫貧的重要支撐,自然也是防止返貧的重要手段。陳大鎮積極幫助脫貧群眾有活干、有錢賺。 目前轄區內共有4戶脫貧戶,工作人員通過發放一批優質雞苗、飼料物資等,進一步拓寬防返貧監測戶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在發放雞苗的現場,工作人員一邊發放雞苗,一邊為村民進行詳細的養殖技術指導,確保雞苗成活率,為增收提供有效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陳大鎮政府也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懷和慰問,每個月工作人員至少一次去脫貧戶家走訪,了解他們的近況,在天冷的時候給他們送上棉被,以及鎮衛生院的醫生會上門幫助他們診療。這些舉措都拉進了脫貧戶與政府的距離。 傳承蘇區紅色基因,土地底色更加鮮艷 陳大鎮碧溪村是三明市首批被命名的“中央紅軍村”,圓應庵是碧溪鄉農會舊址所在地,不僅是老區革命遺址,也是黨史教育基地和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讓碧溪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特有的建筑也吸引了許多人前來打卡,不少學校、單位到這里開展團隊素質拓展,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帶動了村子的發展。
陳大鎮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深入挖掘,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通過深入挖掘和系統闡釋,把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講出來、把革命遺址的厚重歷史說出來,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和精神譜系呈現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