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通訊員 馬素花 賴 勤 產業轉型升級是三明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坐擁綠水青山,我市著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資源向產業集中、向園區集中、向深加工拓展,大力引進和培育“科技創新型、環保安全型、稅源效益型”項目,努力探索一條符合山區老區的創新發展道路。 生物醫藥“新芽成大樹” 眼下,永安市北部工業生物醫藥化工集中區正重點發展生物食品、生物化工、醫藥制藥和醫藥中間體等特色產業。今年以來,園區已簽約投資5億元的三氯蔗糖二期產能提升項目、投資3億元的聚明德化工鄰苯基苯酚建設項目,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全部投產達產后,預計新增產值50億元、年稅收可達3億元。 三明境內擁有天然藥用植物資源1713種,生物多樣性完整,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得天獨厚。立足生物資源優勢,我市堅持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培育,著力構建從“天然藥用植物提取——特色原料藥——終端醫藥產品”的特色醫藥產業鏈。 近年來,我市高點謀劃,促進產業集聚,聘請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專家團隊編制《三明市醫藥產業升級發展規劃》,設立生物醫藥產業園,規劃總面積6000畝,重點發展中藥及天然藥物、抗腫瘤藥物、高端醫療器械等產品。市里專門成立生物醫藥產業領導小組,設立市級醫藥產業專項資金;深化與中國醫工總院合作,成立醫工總院三明分院,搭建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龍頭引領,強鏈補鏈。以南方制藥等企業為龍頭,我市推動醫藥企業開發終端制劑、創新藥,加大特色醫藥產品二次開發,做精做強醫藥板塊。同時注重抓好產業招商提升增量,與江蘇恒瑞醫藥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主動對接華潤江中制藥等央企在三明布局中醫藥生產項目,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企業已達57家,產值規模超180億元。 目前,全市天然藥用植物人工種植面積37萬畝,擁有南方制藥、匯天生物、森美達、海西聯合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擁有藥號223個,全國獨家品種5個,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書83個,初步形成天然藥物提取、特色中成藥、吸入式麻醉劑等產業類群。 裝備制造“獨木聚成林” 裝備制造產業是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現已初步形成汽車及其零部件、工程機械、橡塑機械、數控機床、冶金機械、礦山機械、農林機械、建材機械、鑄鍛件等9個優勢產業,產品涉及45個門類,產業體系較為完備。 上世紀60年代,落地永安的福建汽車廠誕生了全省第一輛載重汽車。此后因技術落后、效益較低、產業帶動力不足,曾經的輝煌逐漸暗淡。 2010年,為助力企業涅槃重生,我市引入中國重汽集團,重組成立中國重汽福建海西汽車公司,成為福建省唯一的載重汽車生產企業。次年11月,公司第一輛汽車下線。 2019年,重汽海西公司承擔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的福建彩車底盤研制重任,產品遠銷72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商用車生產出口基地。 十余載砥礪奮進,目前重汽海西公司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主要生產重、中、輕、微、客全系列商用車產品,現有四大系列400多個品種,其中,“豪曼”牌自卸汽車產品被授予福建名牌產品,“豪曼”商標被授予福建省著名商標。2021年,公司實現重型卡車銷售4.36萬輛,同比增長28.8%。 獨木不成林。以重汽海西公司為龍頭,為提高全市裝備制造產業技術支撐能力,2012年,我市與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合作,設立了機科院海西分院,目前已孵化了中機鑄材、中機數控等5家企業。從瑞典引進世界領先的半固態輕合金制漿和快速成型技術,打造輕合金產業基地,已經集聚了金瑞高科、機科院半固態研究所等龍頭企業。 內培外引,多方發力。我市現已成為國內第一個利用半固態技術實現輕合金產業化的地市,產業鏈從鋁硅合金原材料生產拓展至鋁合金新材料、鋁合金成型工藝開發等領域,年產值規模70億元。 紡織產業“老樹發新枝” 上世紀60年代,上海紡織印染等企業遷入三明,由此掀開了三明紡織產業的發展史。 規模由小到大,工藝裝備由弱到強,產品由單一轉向多元……十多年來,我市著力推動紡織企業改制,推進技術創新,發展功能性、綠色環保型紡織品,紡織產業形成超細旦錦綸、高強度維綸、高品質紗線、新型工業底布、功能性無紡布、綠色染整及服裝加工等完整的產業鏈。 9月26日,走進位于尤溪縣坂面鎮后吉工業園的福建省發達包裝材料有限公司中高端紡織面料用紗項目(一期)車間,工人正在加緊趕制訂單產品。今年2月,公司引進意大利落利安自絡機等先進紡織設備,年可產中高端紡織面料用紗6000噸,提供就業崗位80多個。 不只是發達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近年來,我市先后引進日本、德國、美國、瑞士生產的錦綸拉絲、渦流紡紗、全自動細絡聯紡紗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設備,順源紡織公司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家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車間,6.5萬錠粗、細、絡聯智能數字化紡紗項目已投入生產,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水平。 目前,全市已有紡織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91家,2021年生產布19.46億米、合成纖維20.15萬噸、紗線74.82萬噸,實現產值579億元。三明尤溪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列入中國革基布名城、中國混紡紗名城,永安被列入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國內首個“中國維綸紡織品研發基地”稱號。其中,寶華林公司水溶性維綸紗系列產品占據國內市場60%,尤溪鑫森科技公司超細旦錦綸的產能在國內同類產品中排名第5位。 水泥產業“繁花結碩果” 與紡織產業同樣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還有水泥產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小水泥”遍布全市各地,曾為三明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但“小水泥”立窯工藝落后,規模小、能耗高、污染大,帶來的粉塵污染也成為當地群眾的切膚之痛。十年來,我市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加快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繁花結碩果”。 金秋時節,走進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廠區道路清潔,清風拂面,滿眼綠意;車間內,水泥回轉窯輪轉不停,新型環保設備馬力全開……一座花園式工廠呈現在眼前。 水泥生產離不開石灰石原料,如何把握礦山開采和環境保護的平衡? 三明金牛水泥運用先進的爆破技術,利用高效節能的大型挖掘機和潛孔鉆機對資源進行自上而下分臺階開采,并建設標準的截排水溝及沉淀池,實現清污分流。同時,堅持貫徹“采剝并舉、剝離先行、貧富兼采”的原則,剝離表土用于水泥生產與土地復墾,其他剝離物用于開發區土地平整,開采回采率大于95%,廢石利用率達100%,真正做到資源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眼全市14家水泥企業,均已升級為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余熱發電總裝機10.9萬千瓦,極大地提高了節能減排水平。三明金牛、大田紅獅、南方水泥等3家水泥企業已開展水泥旋窯危廢協同處置示范,年危廢處理能力18.05萬噸。 一改傳統水泥企業“漫天揚灰”的面貌,我市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技術等標準,加快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全市水泥行業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省級7家,占全市綠色工廠總數超四成。 創新驅動提質量。我市推動福建金牛等企業與武漢理工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海工水泥等高端、特種水泥品種,破解水泥產品同質化問題,推動三明水泥產品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推動水泥全產業鏈發展,上游延伸至礦山開采、恢復治理、骨料加工,下游拓展至商品混凝土、水泥預制件、裝配式建筑等產品開發,打造海西重要的水泥產業基地。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閩山閩水物華新 非凡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