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小區成為居民的主要生活區域。上一個歷史階段中,為了應對暴增的城市人口居住需求,小區建設更多考慮經濟因素,強調盡可能做大容積率,吸納更多的城市人口。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有了新需求,小區建設也應該超越單純的經濟因素考量,更多的考量生態指標、人文指標等因素,提升宜居環境建設。三明是全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有大自然賦予的最好的生態環境,而我區是政治經濟中心,在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小區建設中,應當以建設生態小區為導向,發揮三明優勢,進行有益探索。 為此建議: 一、試點探索制定更高要求的小區綠化標準。當前,國家普遍規定的新區住宅建設的綠地率不低于30%,老舊小區不低于26%。并對人均綠地率、成片綠地標準都作出了明確的指導和規定。我區的綠地覆蓋率,不僅要體現在整體覆蓋率上, 還應當體現在城市建設中。為此,建議對新建小區提升綠地率要求,如從30%提升至35-45%,全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同時對老舊小區改造,在滿足居民生活和休閑便利的同時,應考慮提高小區的綠化水平,讓小區更綠,城市更綠。 二、充分利用空置空間。傳統的小區綠地覆蓋率一般以投影面積計算,屬于一種平面的計算方式。我區的城市小區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建議充分利用小區的外墻空間、頂層空間,提升小區的綠化水平。并作為綠色指標的重要考量。如用藤本植物點綴小區外墻,在頂樓設置空中花園等,提升小區宜居水平。 三、創新新時代三元區生態小區建設新經驗。生態新城是新時期市委市政府回應人民群眾需求,推進新城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與濕地公園連接,配套高級別醫療服務,探索老年群體新型康養養老模式,進行了生態小區建設的各種有益實踐。建議我區借鑒生態新城的實踐經驗,提升成為全區新區開發、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式小區建設理論,為創新新時代三元區生態小區建設提供“三明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