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普遍關注的焦點,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到來,養老服務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養老服務工作特別是農村養老存在總量多、空巢老人多等突出特點。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51.29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7.9%;農村老年人35.89萬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70%。 一、制約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四大問題 (一)養老服務缺乏專業人才。目前,三明各社區專業的養老護理人才缺乏,全市只有兩個點有專業護工,其他社區養老設施都是自助式。社區養老活動中心管理及服務人員主要聘用下崗人員或一般閑置人員,文化水平和服務素質參差不齊,無法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 (二)社區養老服務水平還處于相對初級階段。從走訪城鎮社區來看,基礎設施配備較為齊全,但利用率不高;農村幸福院多為自助式,運營質量有待提升,受資金和人員限制,大部分農村養老機構只能滿足日常生活照料如洗衣、做飯等服務需求,對于醫療護理、保健康復、精神慰藉等服務則較難提供。三元區某社區反映,社區養老服務站當前作用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棋牌娛樂的場所,其他功能使用率較低。 (三)社區養老服務第三方機構盈利難。三明區位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與福州廈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多數退休老年人收入不高,無意愿購買養老服務,第三方機構盈利較難。 (四)社區養老觀念傳統。從三明地區養老模式看,九成以上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更傾向于與配偶或子女一起居家養老,少數生活無法自理的,一般由家庭請專業護工。 二、進一步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建議 (一)保障養老服務人才配備。 一是充實基層力量。鄉鎮(街道)加快推動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通過村級管理員轉制和公益性崗位開發等方式,配齊村居助老員。持續開展農村幸福院運營專項治理工作,確保“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二是加大資金投入。發揮生態、旅游等方面優勢,投入建設一批康養項目,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整合使用好農村集體經濟資源,將有關資源和收益更多地用于農村養老服務。三是加強從業培訓。大力開展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落實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入職獎補,增強其從事養老服務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 (二)加強養老設施供給能力。 一是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布局普惠養老項目,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規模,支持一批產業帶動性強的示范項目。二是促進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推動養老機構專業服務延伸進家庭,鼓勵醫療機構通過變更登記事項或增加經營范圍開展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醫療養老服務。三是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推進網格化布局、標準化建設,依托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在街道層面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在社區層面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推動構建城區“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為更多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 (三)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 一是改變傳統養老的觀念。加大宣傳,使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轉化思維,改變傳統居家養老的觀念。二是加強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鼓勵各地建設兼具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區域協調指導等綜合功能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推進發展居家社區相協調的“全齡化”社區養老模式,讓老年人在不離開熟悉社區的前提下享受專業化養老服務。三是引導城市養老服務資源參與農村養老服務,推廣寧化縣“四化”互助養老、大田縣“山區養老服務110”、沙縣“鄉村樂齡學堂”等創新做法,培育一批適合農村實際,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養老服務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