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民革三元第二基層委員會 熊劍英 近段時期,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給大家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假期出行等造成了一定影響。面對疫情,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做好“心”準備、“心”防護、擁有“心”健康,減少負面情緒對大家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 疫情3年來,反復發生的疫情大眾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包括老人、婦女、兒童。這些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部分。 一是疑病和焦慮。目前,普通大眾已經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嚴重性,由于無法分辨誰是攜帶者,所以安全感急劇下降。各種的暗示行為,加重了緊張、焦慮的情緒。 二是恐懼和憤怒。在社交媒體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充滿了“戾氣”的文字,評論里有不少贊同的、響應的、散播的,不辨真偽,聲嘶力竭。面對疫情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恐懼和憤怒情緒就出來了。 三是悲傷和抑郁。居家隔離過程中,有的人情緒低落,甚至悲傷、絕望,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感到十分疲勞、精神不振,很難集中注意力,忍不住想哭泣。在確診人數不斷增加,以及身邊其他人傳遞給的沮喪情緒,可能產生抑郁,如果持續時間長了,會導致生理紊亂,影響正常的睡眠和飲食,還會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 四是強迫的行為。一部分人反反復復地查看手機信息,或者一天到晚守著電視機看各個臺的新聞;或者總懷疑自己沒有消毒干凈,反復對自己的用品和接觸過的物品進行消毒,如果不反復消毒,自己總是不放心。 五是盲目的樂觀。一部分人抱有“我不可能被感染”的僥幸心理,產生盲目的樂觀,不僅會放松警惕,而且會增加自己和別人感染的風險。當后續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時,這些人可能放松預防措施,過早的開始旅行、聚餐等活動,有可能造成疫情反撲。 針對以上的幾種心理影響,建議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對全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可以從國內地方主流媒體,不同的宣傳渠道,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 一要讓全民正確認識到心理的反應。首先需要確認的是,傳染病暴發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沒有必要有過多的心理負擔。接納這些情緒,有助于我們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應對疫情。 二要讓人民群眾理性對待疫情的信息。要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認真閱讀官方媒體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了解病毒性質,掌握流行情況,不輕信傳言。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把消極的恐慌轉化為積極的科學防護。只要認真做好防護,就沒有必要過分地擔心。 三要經常鼓勵社區群眾正確進行與他人溝通。長期閉門不出,就會感到孤獨,可以通過手機多與他人交流,互相傾聽,相互鼓勵,相互支持,構建抗擊疫情的同盟。 四要鼓勵居民自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雖然活動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盡可能保持原有的作息規律,按時吃飯睡覺,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還要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要試圖通過使用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五要掌握各種健康的抗壓操作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