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之“膽”,指的是整個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中醫認為,“膽者,中清之府”,以通降為順。 膽病多為有形之邪,最為常見的就是膽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外的膽管結石。其中,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高達6.5%,且這一比例隨著人群年齡的增長不斷升高。70歲以上人群的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高達11.2%,而肝內外膽管結石占所有膽石癥患者的38%。 對于膽石癥的認知,《靈樞—經脈》中有:“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等相關膽石癥臨床癥狀的描述。 中醫認為,膽石癥的發生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外邪入侵、蟲積及瘀血阻滯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膽汁疏泄失常。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飲食和情志的失調以及不規律的作息習慣。 1、飲食不節 這里的飲食不節包括兩個含義:飲食沒有節律和飲食沒有節制。 飲食沒有節律簡單來說就是不按時吃飯,尤其是在一線快節奏的城市里,不能按時進餐,幾乎已成為各個行業常見的現象。大家都知道不吃早餐是膽囊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實三餐不按時,都會導致膽汁疏泄不暢。 饑飽無度則傷脾,這里的脾是指我們的消化系統,五谷不按時,脾胃運化失司,脾胃氣滯,從而導致肝膽失于疏泄,膽汁排泄失去節律,膽道淤滯從而膽汁煎熬為石。 從現代醫學觀察來看,膽道細菌感染是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膽道系統內的細菌大部分為倡導來源的大腸埃希菌和屎腸球菌為主。 飲食沒有節制就是指辛辣不忌,暴飲暴食。 廣東本地飲食文化多以清淡為主,但隨著外來飲食的融入,尤其以川湘兩地飲食明顯,原本湘渝之地亦為膽石癥高發區域,與其飲食特點有密切關系。 廣東地區為濕盛熱重之地,飲食的辛辣多油加之濕熱的氣候,會導致濕熱煎熬,中清之府渾濁,形成膽石。如若再嗜酒,酒乃濕熱之最,飲食、飲酒加氣候,三者合而為一,濕熱郁蒸,肝氣不舒,膽氣不降,膽石滋生。 2、情志失調 現代生活尤其在一線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抑郁好怒是常見的情緒表達。長期肝氣郁結,郁久化熱,膽氣不舒,濕氣不泄,日久濕熱煎熬,化為膽石。 3、作息不規律 《中藏經》中提及“起居無常則傷肝”?,F代人因工作需求、社交應酬等原因,經常熬夜。中醫認為肝膽是一整個系統,故有肝膽相照一說,而膽汁主要來源于肝臟的分泌,過度熬夜使肝臟受損,膽汁分泌排泄就會出現異常,最終還是肝膽的疏泄功能出現了異常,就容易出現膽道的結石。 綜上,各種原因導致了肝膽系統的疏泄功能異常,就容易形成膽石。 著名中醫膽石癥專家朱培庭教授提出“膽病從肝治”的理論,因此預防膽石癥要從肝臟入手。肝膽相照、肝膽同病,這個并不難理解,肝臟疏泄正常,開啟膽汁排泄之上源,是預防膽石癥的前提。 尤其在秋冬季節,根據中醫五行理論,秋天屬金,而肝膽屬木,五行之間相生相克,肺金克肝木;肺金當秋而旺,可制約肝氣;而冬季屬水,水生木,冬季養護肝膽能夠事半功倍。 全國名中醫蔡炳勤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提出“防治膽病,從腸計議”的理論。在《難經》中“膽”有 “青腸” 之謂,與大腸、小腸同名同類同氣。吳鞠通的《醫醫病書》中說“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膽直接降泄入小腸,發揮其輔助消化作用。 腑氣不通,膽汁不能循正常途徑排泄、淤滯而發為膽石癥。前文也說明絕大多數膽道感染的致病菌,來源于胃腸道。所以保持腸道通暢,避免腸道淤滯,對于膽石癥的防治意義重大。 中醫治病的最高要求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無論何種疾病,提前預防是非常重要的。預防膽結石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良好的飲食習慣 清淡富有纖維的飲食,“青色入肝,肝性喜酸”,多吃一些新鮮蔬菜瓜果,比如菠菜、芥藍、山楂、枸杞等都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的作用,尤其適用于秋冬干燥的季節特性。 另外,尤其要注意多飲水,配合多纖維的蔬菜瓜果,也能使得胃腸道蠕動加快,促進胃腸道排空,膽汁的排泄順暢,減輕肝膽負擔。 有膽石癥的患者秋冬季飲食上尤其應避免過于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造成肝氣不疏;避免胃腸道的刺激造成消化道不適癥狀。 作息規律,使得肝膽調節有度。“人臥則血歸于肝”,保護肝膽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保證優質而充分的睡眠。 子午流注認為,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所以養生應順應其規律。最晚的睡眠時間不要晚于“子初”(23時),這樣就能夠盡可能保證膽經和肝經氣血的旺盛期進入睡眠,使得肝膽能夠得到充分休息與補充。 怒傷肝,驚傷膽。肝喜疏惡郁,尤其是秋冬季,天氣比較干燥,很多人容易發生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能使得肝氣舒展,膽汁順降。 適當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吐故納新,強身健體,既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目的。 最后,如果已經有明確膽石癥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定期的檢查復查,平時可以中藥辨證調理,如果癥狀反復或病情變化,有手術指征的手術治療。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凡十一臟,取決于膽。”所以膽石癥非全為惡癥,但影響非小,全身臟腑皆受其影響,膽石癥應注重預防,而膽石癥患者早發現、重復查、早治療,切勿養石為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