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載櫛風沐雨,初心不改;七十五載弦歌不輟,砥礪前行!在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鮮紅的黨旗始終指引方向,鼓舞人們闊步前行。回首來時路,郁郁滿芳華—— 看!三明,拼搏奮進,百舸爭流。 在鄉村振興一線、項目建設現場、生態治理前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頂壓前行、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看!三明,奮楫揚帆,成就非凡。 基層治理井井有條、產業發展穩步提升、鄉村振興如火如荼、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份份優異答卷的背后,躍動著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脈搏,凝聚著全市黨建工作迸發出的磅礴力量。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來三明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圍繞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推動“四領一促”工作,不斷推動全市黨建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凝心鑄魂 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持續加強 燈塔指引方向,思想照亮航程。 近日,泰寧縣朱口鎮以梅林戲為載體,采用“宣講+文藝”的形式,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巧妙融入其中,創作編排了一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傳四方》,以通俗的唱詞、優美的唱腔,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傳唱到在場的每一位黨員群眾心中。 “梅林戲的表演生動活潑,唱詞朗朗上口,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唱’到了我們的心坎上,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了。”朱口村村民鄭科說。
連日來,我市各地堅持深入基層一線宣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創新宣講形式、突出分類分眾,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全會精神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既要“造形”,更要“鑄魂”。 近年來,我市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推動學習教育環環相扣、次第展開—— 扎實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市委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堅持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強化理論武裝,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 推動理論學習提質增效。各級黨組織通過集中學習研討、專題黨課宣講、全員政治輪訓等方式開展學習,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深入貫徹落實《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建立市級示范調訓、縣級重點培訓、基層黨組織兜底輪訓機制,去年來市級層面舉辦20余期培訓示范班,示范帶動縣級舉辦100多期、鄉級舉辦1000多期培訓班,培訓黨員10多萬人次。 創新舉措開展黨性教育。深化全省流動黨員管理試點工作,依托沙縣小吃產業、商會協會等組建駐外黨組織,4000多名流動黨員有效納入黨組織管理。探索農村進城黨員“城鄉共管 村社聯動”模式,推動各縣(市、區)組建城區流動黨員聯合黨委,并集中打造流動黨員“紅色驛站”,把進城黨員就地管起來、就近用起來。 在一次次匯聚智慧的思想碰撞中,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筑牢初心使命。在一次次凈化靈魂的教育中,流動黨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越學越心明眼亮,信仰信念信心更堅定了,擔當作為的勁頭更足了。”這是廣大黨員干部的肺腑之言。 從“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在持續推動黨內教育中,我市廣大黨員干部思想、黨性、作風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浸潤洗禮,對黨忠誠的政治立場更加鮮明。 強基固本 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 在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琳瑯滿目的小吃攤香飄四溢,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夏茂玉糕”小吃店前, 73歲的店主俞和傳正忙著給顧客煮扁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俞和傳是全村最早一批離開家鄉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村民,他先后輾轉福州、泉州、天津、合肥等地經營了20多年沙縣小吃,親歷了“沙縣小吃”的發展壯大。
幾年前,為了照顧孫子,俞和傳將外地的小吃店交給兒子打理,在俞邦村“尋根追味”小吃街開了一家小吃店。然而,俞和傳沒想到的是,回家開了這家小吃店,他非但退休沒退成,反而“更忙了”。“店里現在扁肉賣得最好,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三四千元。”他高興地說。 村民腰包鼓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得益于俞邦村大力推行“跨村聯建”黨建模式,通過聯合松林村等周邊5個村黨支部成立俞邦片區黨委,確定統一產業發展方向,走上一條“跨村聯建”引領產業融合型美麗鄉村建設路子。 2023年,在片區黨委的推動下,實現聯建村村財收入447.37萬元,同比增長186.6%;村民人均收入3萬元,同比增長7.1%。
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發展到如今,全市8230多個基層黨組織、18100多名黨員,是我市寶貴組織資源和組織優勢,也是黨的力量的活力之源。 近年來,全市組織部門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六大行動”,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各領域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抓基層的導向更加鮮明。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分領域修訂黨支部考評細則,明確星級黨組織創建標準,市縣兩級分層級評定“五星”黨支部394個、“四星”黨支部1652個,同時確定46個“無星”的村黨支部納入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以強化星級管理,激勵基層黨支部創先爭優。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成色更足。推行“跨村聯建”黨建模式,通過組建聯村黨組織,引導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富村帶窮村,共同發展特色產業、民生事業、鄉風文明,實現抱團聚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目前,全市共組建聯村黨組織224個,覆蓋869個村、占總村數50%,實施聯村項目1795個,帶動聯建村平均增收8.5萬元。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效能更優。以網格化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農村,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組建立網格黨小組,全覆蓋建立“村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組織體系,動員9700多名熱心公益的黨員、鄉村人才等擔任網格長(員),充實基層治理力量;在城市,優化調整設置1211個片區網格黨組織,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社區總網格長,選優配強2123名片區網格長(員)、1.4萬余名微網格員,引導3.1萬名社區黨員聯系3萬余戶居民,推動“人往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 從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到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從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到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從進一步優化城市基層治理效能,到統籌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發展……全市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紅色引擎 賦能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強 氟新材料產業是推動清流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氟新材料企業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很強烈,但一些企業受限于規模、資源和地理位置因素,吸引力、影響力不足。該如何破題?
通過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清流縣持續深化“163”非公黨建工作機制,抽調62名干部組成13個工作專班,劃分區域、突出重點,堅持調查先行,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模式,實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用工需求等情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以“黨建鏈”賦能“產業鏈”,清流縣充分發揮產業鏈黨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優化環境,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共幫助企業解決項目、資金、人才等訴求100多個。 為助力民營經濟向好向快發展,我市選派了1500余名非公黨建指導員掛鉤幫扶企業3500多家,建立跟蹤服務、多方聯動、企業需求快速響應等機制,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痛點、難點問題6000多個。 如何畫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同心圓”,讓機關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我市各級黨組織在探索和實踐中給出了答案。 我市堅持抓黨建帶全局,以黨建促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提升黨建工作質量,構建黨建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融合共促的發展新格局—— 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推動“四領一促”工作,激勵引導黨員干部擔當作為。今年上半年,新簽約招商項目465個、總投資768億元,30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20.8億元、超序時進度11.1個百分點,新增入統限上商貿企業148家,老工業基地持續煥發新活力。
力促民生服務提質增效,為群眾幸福持續加碼。去年來共召開懇談會3.88萬余場,下沉干部9.72萬余人次,共商共辦事項5.32萬余件。全市1737個村級活動場所統一外觀標識、統一牌匾制度,設置黨群服務中心,開展集中辦公,提供“一站式”服務。在片區、小區網格新設立“近鄰之家”黨群服務站584個,構建“15分鐘服務圈”。 推動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精準落實,讓各類人才在三明安心發展、用心創業。聚焦重點產業、教育醫療、鄉村振興等領域發展需求,逐步建立具有三明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目前全市“六大類”人才總量42.71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9.28萬人、高技能人才9.56萬人,人才總量較2020年增加11.71萬人,為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匯智聚力。 …… 百舸爭流千帆競,潮頭破浪勇者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市委十屆七次全會部署,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各項重點任務,用實際行動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