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近年來,我區耕地質量呈穩步提升態勢,對糧食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看,還存在不少低效耕地,有數量但耕種糧食產量低: 從社會經濟看,一是種糧成本高,農民收益低。受勞動力短缺、農資價格上漲、自然災害頻發等影響,糧食種植成本較高,而農產品價格相對偏低,農民種糧投入大、收入少、風險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足。二是農村青壯年流失,勞動力不足。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空間,農村青壯勞力加速外流,留守老人和婦女無力承擔繁重的農業體力勞作,導致部分耕地無人耕種。三是土地流轉難,流轉率低,規?;洜I體系還不完善。土地流轉信息不暢通、程序較復雜、機制不規范、監管不嚴格、服務體系不完善,難以實現集約化、規?;蜋C械化的農業生產,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導致耕地質量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高。 從自然地理條件看,我區不少鄉鎮以丘陵和山地為主,距離遠、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貧瘠、鹽堿化或酸化、部分耕地碎片化嚴重。同時,多數山坡耕地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水利設施差,灌排條件不具備、農機通道差等。受自然條件限制,丘陵和山地的耕地總體質量不高,中低產耕地占比大。
建 議 一、摸清低效耕地家底做好宣傳。一是摸清低效耕地家底。由區自然資源部門牽頭,對全區低效耕地(包括拋荒撂荒地)使用情況開展全面調查,通過村級實地核查、鄉鎮重點抽查等辦法,摸清耕地使用情況,以及低效耕地面積、位置、分布等情況。二是加大耕地保護政策宣傳。進一步宣傳《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社會各界珍惜土地、保護耕地的自覺性。增強農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愛惜保護耕地的自覺性,做到不亂占耕地,不拋荒不撂荒。 二、多渠道提升低效耕地質量。一是將低效耕地改良與耕地質量提升計劃、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緊密結合,有計劃地對全區中低產耕地進行科學改造,持續提高耕地質量等級;根據耕地土壤的酸性狀況以及農作物正常生長的要求,對強酸性和酸性耕地土壤進行中和改良。繼續加強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二是多向上爭取耕地整理項目資金,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整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在政策允許范圍將邊遠分散,特別對于因山高路遠、水源缺少、光照不足等各種原因低效的耕地,納入小型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水毀修復等上級支農項目資金,把具備條件的低效耕地盡可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開展低效耕地“宜機化”改造。不斷提高我區農村水利設施防洪抗災能力,防止低效耕地“非糧化”。 三、因“史”制宜對低效耕地進行分類處置。在分類穩妥處理“非糧化”耕地存量,遏制耕地“非糧化”增量時,充分尊重耕地的歷史用途和群眾意愿。一是平地的低效耕地,通過供銷社、村集體或專業合作社開展使用權流轉,優先用于糧食生產,擴大糧食播種面積;二是穩妥有序推進耕地“進出平衡”工作。永久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鼓勵農戶重點用于稻谷等糧食生產,一般耕地應主要用于糧油和蔬菜等農產品生產。丘陵地區的低效耕地,支持發展特色糧油、特色水果、中藥材、優質牧草等生產,增加多樣化產品供給。不具備精神耕種條件的低效耕地,可探索用作農機具存放場所和烘干晾曬、分揀包裝、保鮮存儲等跟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設施用地。引導低效茶果園等退茶、退果發展糧食生產;三是以點帶面推行代耕代種促進低效耕地整治。落實好政策保障,細化監管措施,以點帶面縱深推動低效耕地整治工作。對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集中連片的撂荒耕地,由鄉鎮集體與種糧專業合作社合作,優先復耕復種。對于無人耕種的,指導各鄉鎮街道用好村“兩委”和集體經濟組織在服務農業生產發展方面的優勢,發揮居間服務作用,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積極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 四、加大對耕地流轉和利用低效耕地的支持。一是大力支持耕地通過流轉規模經營。用好用足惠農政策和項目建設資金,及時撥付上級專項惠農資金,加大地方財政惠農力度,發揮惠農及項目資金的激勵效應。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化流轉,重點對耕地流轉至村集體、種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轉入方的實際規?;N糧進行支持和補貼,引導他們利用低效地、撂荒耕地發展糧食規模經營,提高耕種規模降低耕種成本;二是行動支持農民種糧主動性。提高支持農民利用低效耕地、拋荒耕地種糧補貼的力度。如:給予發展糧食規模經營和特色種養的返鄉農民工,加強創業扶持,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和信貸扶持政策,提高對復耕復種拋荒耕地的補貼力度等;三是強化農機裝備支撐,緊緊圍繞山區特點,加快推進丘陵山地機械和智慧農機研發,推廣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促進低效耕地利用,防止耕地拋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