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以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主旨,是傳承提升鄉村文化、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持續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推進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產業融合發展,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撐,也是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據統計,截至2024年,福建省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個鎮村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52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搶救和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鄉村文化遺產價值的充分發揮以及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 一是缺乏資金與專業人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少量的社會資本參與,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福建省鄉村文化遺產眾多,資金分配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同時,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專業的人才支持,包括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旅游規劃師、市場營銷人員等。但目前全省鄉村普遍缺乏這樣的專業人才,制約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二是旅游產品單一,宣傳力度欠佳。福建省多數鄉村的旅游產品主要以古建筑游覽為主,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如開發地方特色文創產品、非遺體驗項目等),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潛力未能充分挖掘。我省許多鄉村文化遺產的知名度不夠高,相關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很多游客對這些鄉村的了解有限,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是產業融合度不夠高。雖然部分鄉村在產業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全省整體融合度還不夠高。各產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難以發揮協同效應,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建 議 (一)拓寬資金渠道 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時,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支持,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可以通過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開展公益捐贈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如發行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債券、開展眾籌等,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培養專業人才 一是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人才培養基地。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二是組織開展培訓活動,提高鄉村干部和村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旅游服務水平,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實地指導等。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創業和發展。提供住房補貼、創業扶持等政策,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豐富與推廣旅游產品 深入挖掘全省鄉村的文化內涵,結合各地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如民俗文化表演、傳統手工藝體驗、鄉村美食節、生態農業觀光等。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旅游。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個性化的旅游體驗。制定科學合理的宣傳營銷策略,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如電視、報紙、網絡、社交媒體等,廣泛宣傳全省鄉村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并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旅游推介會,提高全省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強化產業融合 以文化遺產為核心,推動旅游、農業、手工業等產業深度融合。制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各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鼓勵企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高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附加值。如通過舉辦文化創意大賽、設立創意產業園區等方式,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建立產業合作平臺,加強各產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可以通過建立產業聯盟、合作組織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鼓勵村民參與到產業融合發展中,形成政府、企業、村民共同參與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