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愈來愈大。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委會,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的紐帶和橋梁,在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近些年來,我區各中小學校陸續成立了家委會,雖然略見成效,但與一二線城市及教育發達的城市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存在問題 1、學校主導,職責模糊 家委會變成學校的一個下屬組織,不清晰自己的職責,工作無章可循,開展活動很大程度上聽學校管理者的布置,充當學校工作的傳輸者,普遍缺乏主動性。家委會提出的建議與意見,都會被學校嚴格審查與篩選,某些“不利于學校發展”的,往往會被否定,使得家委會的作用無法真正發揮出來。 2、形式主義, 為了成立而成立,幾乎淪為一項任務。在成立之初,基本上都是學校和班主任根據學生報名信息,憑紙面挑選家委會成員,家長被選到也就不好拒絕,隊伍建設稍顯粗糙、隨意。因非家長主動報名參與,能力與熱情參差不齊,自然就無法保障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3、各自為陣,無章可循 每個學校的家委會,由當事的幾位家長的個人想法和思路進行工作的展開,看似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實則毫無章法、胡亂出牌。無橫向溝通,摸石頭過河,該做不該做靠拍腦袋,可管不可管跟感覺走,時常出現責任缺位、權力越位,甚至鬧出了因學校正常調整任課老師而威脅上訪的笑談。 4、互動不足,了解不夠 家長和學校、老師的互動交流,僅僅靠一學期1-2次的家長會。家長不足以了解孩子在校情況,更不了解學校的各項情況,優勢和困難,老師也不清楚學生在家學習與生活狀態。當孩子出現成長與學習的問題,家校雙方均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無法做到有的放矢。 5、社會誤解,子女不解 加入家委會,很多家長誤解就是為了討好學校領導和拉近老師關系,以求自家的孩子在學校能得到“特殊”的照顧,還有就是能在參與學校采購上“謀求私利”,眾多家長擔憂顧忌想加不敢加,子女也就因社會存在這樣的偏見而不理解父母,甚至還害怕被同學知道。
建議 二、幾點建議 1、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編擬制定家委會工作大綱,明晰職責,實現有序有據地指導、監督,為了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溝通與配合,營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便于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監督,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確保各種教育渠道的暢通,確保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確保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 2、加大宣傳力度,讓所有適齡孩子的家長都了解家委會的責任與義務。在新生入學公告時,同時張榜家委會的招錄通知,根據報名表信息篩選,充分考慮多行業、高覺悟、愿奉獻,讓真正有時間、有精力、有學歷的熱心家長成為這支隊伍的中堅力量。 3、借助區教育發展促進會換屆的契機,組建家校社專門委員會,協助指導、支持、幫助、規范家委會的工作,協調建立各校之間家委會的交流互通的機制,做到相互走訪學習,成果經驗共享共勉。設立年度優秀家委會的評選,通過表彰先進,鼓勵并激發潛能,讓家委會越來越好。 4、家委會月例會,提高委員履職職能,也可邀請非委員家長代表參會,以期帶動所有家長共同關注教育。家委會及時把學校的工作重點、難點告訴給大家,并把家長們的意見、建議向學校反饋,同時家委會把當期了解收集孩子們在家學習生活的狀態,反饋給學校和老師,實現雙向無縫溝通。 5、家長來自各個行業,不乏優秀人才。家委會可以定期不定期組織“家長分享課堂”,利用家長的特長,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輔導,彌補課堂教育的空缺,適當減輕老師的社教擔子,如公安系統的上反詐課、消防系統的講應急疏散、醫院系統的上急救常識等。在家是父母,在校是社會輔導員,家長有了雙重角色,讓孩子以家長為榮,改善親子關系,有益教育向好。 教育好,三元才能好。學校家長社會就是命運共同體,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共同塑造優秀的下一代,推動我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