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閩臺宗教和民間信仰淵源深厚。在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中發揮宗教和民間信仰積極作用,既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部署安排,也是福建的職責使命。 我市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具有數量大、分布廣、信眾多、神祗體系多,但各地對民間信仰的認識差異大,有的基本持否定態度,清理場所、禁止活動,還有的重視民間信仰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強調傳統與習俗的重要性;場所私搭亂建普遍,未登記場所較多,未取得合法手續;管理人員中老人(65歲及以上)所占比例高,文化水平低,對制度建設力不從心,停留在原始的燒香拜神模式;文化交流不多,主動促進兩岸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識不強,開展閩臺交流相對較少,對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挖掘還不夠深入,創新方式、文化載體不多;一些相關部門對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對臺交流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建 議 綜上,為充分發揮民間信仰在傳統文化、社會治理、鄉村振興和對臺對外交流交往積極作用,特此建議: 一、深入挖掘民間信仰積極因素。一是建立廟+故事+研學的場景模式。民間信仰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之一,要充分發揮其道德教化方面的積極因素,仔細評估各縣(市)、區挖掘整理的民間信仰歷史傳說故事,選取了有代表性且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故事的進行“提純扶正”,編寫成冊,深化理論研究和文化宣傳展示;圍繞信仰故事、場所內景,整治場所環境,提煉人物精神,打造一批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集人文景觀和建筑景觀于一體的民間信仰活動示范場所,并評選出社會主義價值觀示范場所,定期開展民俗、普法等相關文化活動,以點帶面,實現文化新傳承。設立暑期耕讀文化研學基地,結合當地自有歷史資源,串點成線,打造出一條融合鄉村文化和教育實踐的精品研學路線,吸引學生前來體驗打卡,聯合當地企業家、新階層人士,定期開展經驗交流,不斷激發新活力,場景更加“活”起來。二是科技賦能觸手可及。組織專家學者,對民間信仰文物的歷史文化底蘊,包括建筑風格、營造技藝、歷史沿革、詩文碑帖及所蘊含的宗教意義等進行挖掘和研究整理,探索運用三維激光掃描、高分辨率渲染、3D打印等先進技術對民間信仰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復原和展示,使文物的展示推廣“活起來”“酷起來”,用數字賦能民間信仰文物保護。 二、推進民間信仰規范管理。一是擴充民宗隊伍。增加民宗干部和鄉鎮統戰委員數量,專職做、專業做、專心做,持續開展宗教工作干部培訓,深入把握民間信仰工作中的十條原則,明確場所的“三項管理”原則,使廣大宗教工作干部成為民間信仰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實改變基層宗教干部對民間信仰工作不會管、不愿管的現象;持續培養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負責人,建立培訓制度,組織愛國愛教教育,依法依規開展信仰活動;二是提高活動場所管理水平。加強民間信仰場所的規范化建設,指導有條件的場所建立民主管理組織,引導和幫助場所建立健全人員、財務、治安、消防、文物保護、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并落到實處,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錢。沒有條件的場所,“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政府+場所合力購買服務,對場所的消防安全、建筑安全、食品衛生安全和財務管理等實行委托第三方專業監管;采用“一線二網三防”工作法,即“一線出擊”、“二網合圍”(物聯網、互聯網)、“三防聯動”(技防、物防、人防)的工作方法,將巡查自查督查環環相扣,達到安全隱患排查網絡化,安全檢查常態化,問題整改清單化,結果應用信息化。三是制止亂建濫建活動場所。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把治理亂建濫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任務落實到鄉(鎮)、村,決不讓其泛濫發展。對于亂建濫建活動場所的牽頭人要加強管理,對一般群眾和熱心人士要進行宣傳教育。對借亂建濫建活動場所非法聚斂錢財,蒙騙群眾的神漢巫婆要嚴加懲處,以示警戒。 三、推動民間信仰文化發展。一是建立交流機制。建立文化交流制度,注重采取小范圍、多頻次、常態化加強聯誼交友,依托民間信仰文化交流、舉辦民宗領域閩臺交往交流交融論壇,邀請兩岸民族宗教領域專家學者、相關機構,共同探討研究開展兩岸交流的有效路徑、長效機制和務實措施。依托泰寧慈航文化園省級對臺交流基地,舉辦慈航文化系列活動活動,民間信俗交流及互訪活動,推進涉臺宗祠、祖居修繕保護,留住臺灣同胞“鄉愁”。二是主動占領文化陣地。聘請有關高校科研人員和宗教教職人員就民間信仰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進行宣講,強化參與社會服務的主動意識,增強其社會服務功能。三是鼓勵參與公益事業。鼓勵場所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要引導場所正確使用個人捐贈、緣金等將籌集到的資金除用于場所日常開支外,積極引導場所的資金參與諸如修路架橋、興辦學校等社會公益事業,化弊為利,最大限度地消除消極影響,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