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兩次對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調研。期間,總書記作出了“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等重要指示。萬壽巖是三明對臺工作的一張歷史名片,更是推動對臺文旅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我們要充分發揮萬壽巖媒介作用,推動深化兩岸文旅交流合作。一、基本情況福建三明市萬壽巖遺址由船帆洞、靈峰洞、龍井洞等遺址組成,出土了2000余件遠古人類制作的石制品,伴生2000余件動物化石,是閩臺兩岸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據研究,在萬壽巖遺址的靈峰洞和船帆洞中出土的銳棱砸擊石器,與臺灣臺東縣八仙洞發現的銳棱砸擊石片和石核在制作工藝和類型上相同,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萬壽巖遺址不僅是研究中國東南沿海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關鍵遺址,有力地證明了海峽兩岸的遠古家園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聯系。二、存在問題一是遺址保護研究影響力不夠,未能與南島語族形成有效鏈接。二是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特別是對臺元素不夠凸顯。三是基礎條件相對薄弱,設施設備陳舊,承接大型交流活動難度較大。四是項目謀劃水平不高,項目資金申報成效不佳,項目接續相對不足。五是宣傳力度不夠大,繼續挖掘成效不夠明顯,未在國內考古界形成較大影響力。 建 議 (一)舉辦尋根溯源考古大會論壇。通過對臺工作渠道申報舉辦考古論壇、主題座談會等活動,邀請臺灣專家學者來訪、國內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會談。建議請臺辦、文旅部門牽頭,力爭通過考古交流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二)開辦青少年考古夏令營。通過舉辦兩岸青少年考古夏令營等活動,吸引臺灣青少年團體來明學習交流,特別是吸引“首來族”,力爭將萬壽巖打造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的平臺。一方面,建議請發改、蘇區部門牽頭,臺辦、文旅、林業部門配合,依托滬明合作、山海合作、省對臺交流基地等政策優勢,進一步盤活森林康養,策劃夏令營基礎設施項目,并整體打包申報專項債;另一方面,借助三鋼萬壽巖學院、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等萬壽巖周邊優勢資源,大批次、多批次承接來明臺灣青少年有關活動。(三)推動考古宣傳進校園。積極推進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展進高校。據悉,三明市已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復旦大學博物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舉辦“洞天遺珍——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展”展覽。建議請文旅部門牽頭,臺辦、教育部門配合,借鑒這些活動經驗,籌劃在臺有關高校開展系列展示活動,展示萬壽巖遺址保護利用成果的同時,增加兩岸同根同源同脈宣的認同感。(四)發動兩岸媒體共創作。建議宣傳部門牽頭,臺辦、文旅、商務部門配合,深化與聯合報系合作,邀請臺灣媒體、省媒、央媒,共同駐點挖掘創作南島語族兩岸故事,同時發揮臺青、網紅、博主等引流作用,講好兩岸歷史交流故事,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更大程度凝聚額兩岸文化融合的共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