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護耕地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耕地保護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保護好耕地,才能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而支撐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同時,農業持續發展也有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進一步促進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近年來,隨著我區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耕地資源面臨嚴峻挑戰,其保護與農業持續發展的問題愈發凸顯。 一、存在問題 (一)違法占用耕地現象頻發。部分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無視法律法規,擅自占用耕地進行非農建設。此外,一些人法律意識淡薄,對土地法律法規缺乏了解,或是對法律紅線視而不見,導致違法占地行為的發生。 (二)耕地地力逐年下降。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而沒有很好地得到休耕,造成耕地質量狀況堪憂,耕地地力下降。同時,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用肥結構不合理,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板結化嚴重。 (三)過度使用地膜。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從而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還有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極難降解,而且在此過程中還會溶出有害物質,對以后種植出來的作物,人吃后對身體有害。
建 議 (一)強力推進違法用地整治。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遏制新增違法用地問題,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對違法用地行為進行全面排查,建立詳細的違法用地臺賬,確保無遺漏,對查實的違法用地行為,依法依規進行查處。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加強執法裝備和設施建設,確保執法工作有力有效。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加強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眾的土地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 (二)持續推動化肥減量增效。指導農民按方施用、合理施用化肥,普及科學施肥,印發主要作物施肥指導意見和施肥建議卡,積極倡導使用環保、高效新型肥料。結合我區生產實際,積極推廣“水旱輪作+有機肥+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水溶肥料”、“新型肥料+配方施肥”、“有機肥+配方施肥”、“綠肥/稻草還田+配方肥”等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化肥施用。 (三)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秸稈還田還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釋放N、P、K等養分,而且還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從而改善地力,降低施肥量,減少土壤板結。根據我區耕地生產情況,可以推進水稻秸稈還田工作,提高耕地質量,減少秸稈焚燒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節本增效,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四)推進地膜使用減量。提高農民科學使用和回收地膜的意識,根據作物實際需求和土壤條件,合理安排地膜的使用面積和使用時間,對于一些不需要地膜覆蓋的地塊,可以采取輪作休耕或間作種植的方式。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長周期,選擇合適的地膜類型和規格,優先選用厚度達標、易于回收的地膜,以減少殘留和污染。建立完善的廢舊地膜回收機制,鼓勵農民回收廢舊地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