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近年來,關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地的研究報告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為學習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化問題、日常安全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社會性和全局性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建 議 1.發動社會力量齊抓共管,發動全社會形成關心留守兒童的氛圍 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是社會問題,更需要社會的關心,因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關愛留守兒童不應該只是學校的事,應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2.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欠佳,學校在每個班開展一幫一,一對紅的活動,要求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必須幫扶一個成績差的留守兒童搞好學習成績。各科教師也要利用一定的時間為這部分留守兒童“開小灶”,使他們的學習成績逐步提高。建立和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評價過程變成教育引導的過程,對學生產生約束力,實現由紀律和自律的轉變,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班主任每兩周同留守兒童的家長通一次電話,匯報兒童的進步,增強家長和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3.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強化家庭教育與監護責任強化家庭教育與監護責任強化家庭教育與監護責任強化家庭教育與監護責任 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以及所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子女的行為和價值觀。教育主管部門要注意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讓他們知道教育孩子不只是學校的事,也不要因為外出務工掙錢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鼓勵家長和臨時監護人多從精神上去關心孩子。政府部門要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要督促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就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精神狀態及時進行交流溝通,以確保孩子的道德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要通過大力宣傳使父母改變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這種錯誤觀念。如有可能,應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就讀,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做到掙錢、處理個人問題與關心教育子女兩不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