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發展三元區現代農業,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提升改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推進三元區農業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按照上級黨委、政府關于強化前端技術支撐、中間生產組織、后端市場營銷新思路,以實現農業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為目標,我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政策扶持、農民參與”的模式,扎實推進三元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創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為: ????(一)規模產業有待提質升級。主要表現在:三元區生產標準化水平不高,產品“多而不夠優”。一是以農戶自主經營為主體,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市場意識跟不上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存在較大難度;二是大部分農戶只是憑借自己的管理經驗和人力物力來管理生產,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生產過程中也未能按要求統一標準;三是量多而不優的現象困擾著產業的發展,如西桔蜜桔、紅美人等農產品以普通銷售為主,走高質量、精品銷售線路的較少。 ????(二)?輻射帶動能力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特色農業數量發展快,產業“大而不夠強”。目前,我縣認定的近100家家庭農場和約400多家村級合作社多以分散經營模式為主,有些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是很明顯,很難跟上以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導致部分農產品階段性嚴重供過于求,增產不增收的狀況時有發生。 ????(三)科技人才匱乏,農技服務相對滯后。一是人才機制不建全,示范區專業技術人才、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還較為匱乏,制約了示范區高質量發展;二是農業科技含量不高,部分示范區只具備簡單的生產能力,科技研發和新品種應用能力不足,高新技術、新型裝備和高端設施推廣乏力;三是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薄弱,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和可追溯體系還不健全,信息化追溯平臺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農技服務等方面相對滯后。
建 議 為上思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關于推進我區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我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科學編制,優化產業布局。一是立足資源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突出休閑、生態、文化等功能,科學布局縣、鄉、村三級示范區(園、點);二是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補齊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推動示范區的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進更多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進駐示范區,培育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創建一批全產業鏈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三是根據規劃內容制定配套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各項專項工作方案,確立工作目標,細化具體工作及進度,明確責任分工,強化監督措施,確實提高發展規劃的可操作性。 ????(二)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是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大力推進示范區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及產地市場、冷鏈物流、倉儲、電商等配套設施建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示范區建設;三是支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富能人等領辦、創辦示范區。 (三) 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搭建經營主體與各類科研機構開展常態化合作的大平臺,支持經營主體和科研機構聯合開展行業技術公關,以高新技術引領和推動示范區更好更快發展;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管理、能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者;三是辦好新農人職業培育,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扎實做好農民科技知識培訓工作; (四)擴大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廣播、網絡、電視、報紙、微信、抖音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大力宣傳推介示范區創建中的示范典型和經驗做法,積極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動員社會各界關注、支持、積極參與示范區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