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問題和分析 根據(jù)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xiàn)狀回顧報告》顯示,傷害一直是我國0-19歲青少年及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遭遇交通、溺水、電擊、踩踏等突發(fā)情況時,如果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搶救成功率可達50%左右。 中小學校作為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承擔著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任務,對中小學生進行急救知識教學是十分必要的“護苗”措施。 我區(qū)歷來重視應急科普教育工作,雖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主要包括:一是缺少長效機制。沒有形成完整連貫的應急科普知識宣傳教育體系、知識體系,貼近需求、貼近生活的應急科普讀物較少,在活動主題、重點工作、宣傳方式等方面缺少應急科普工作的長效機制。二是應急救援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校園醫(yī)生素質(zhì)參差不齊,大多校園醫(yī)生無法處理緊急事故,校醫(yī)“救急”成為擺設。三是是應急救援教育缺少實踐機會。很多急救課程還是停留在理論階段,教學方式主要還是傳統(tǒng)的口授和觀摩,缺少給學生真正的實踐練習機會。四是學校沒有安排專門的課時用于急救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學,或安排的相關課時被主要學科無情占用,使其流于形式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建 議 一是將急救教育納入期初教育計劃,初步形成急救教育工作機制和發(fā)展機制。把開展學校急救知識普及工作作為政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加大財力投入,預設普及時間表,明確普及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手段,協(xié)同相關部門配合,落實工作措施,共同推進學校急救知識普及教育。 二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急救知識教育培訓體系。根據(jù)不同年齡段開設相關課程,制定急救手冊本,將應急救護知識納入學生日常學習課程,采取理論知識講授和實踐操作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方式,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盡快出臺相關急救教材課件,配足師資力量,開足開好急救課程。 三是加大應急救援實訓活動力度,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實戰(zhàn)應急演練,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急救方面的應急基本素質(zhì)與能力,實地投放配備紗布、繃帶、心肺復蘇模擬人、滅火器等校園急救教學設備器材,積極開展情景模擬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