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三元區滬明小學里涌動著春日的活力——隨著滬明區域對口合作教育教學研訓活動拉開帷幕,來自上海市楊浦區、三明市三元區兩地的一線教師們共同參與交流,一場以“‘以學為中心’,共探‘學教融合’的課堂變革路徑”為主題的思維碰撞正悄然發生。
“用清朗厚實的文化氣息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提升人”“夯實校園文明根基,彰顯新時代特質”。由打一小學教育集團打虎山路第一小學黨總支部書記倪虹所作的《人文特色厚植內涵黨建引領助力發展》講座、打一小學教育集團同濟小學校長王琴所作的《核心素養下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實踐》講座,從不同側面展示上海集團化辦學模式成果,與三元區正在推進的“雙雁陣”總校共同體辦學改革形成“山海”呼應。
自滬明對口合作開展以來,兩地教育局以《共同推進革命老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口合作協議》為基礎,構建起“交流互訪—跟崗學習—項目共建”的立體化合作體系。上海先后選派19名優秀教師、14位專家赴三元講學交流,三元區則組織119名骨干教師赴滬跟崗,243名師生赴上海開展工業文化、紅色教育研學,更有9名學子通過“交換空間”活動體驗異地校園生活。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三元區成立于漪教育思想學習研究中心,5次參與上海舉辦的專題研討,將“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理念融入本土教師培養體系。“本次交流活動,我們把楊浦的教育方式帶到三元進行交流,同時也在體驗學習中感受到滬明兩地校園文化建設的魅力。”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教導主任曹曄夢表示。 理念破冰激活教改“源頭活水”。在滬明小學錄播室,上海市楊浦區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教師姜婭敏帶領學生通過數字化教具感知“輕與重”的科學奧秘;三元區東安小學教師蔡冠英的《唐代文學代表人物:李白》傳統文化課,將詩詞教學與紅色文化研學相結合,展現了革命老區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三元區滬明小學教師肖春花的《祖先的搖籃》則融入本土生態元素,讓語文課堂充滿地域特色……一堂堂風格迥異的好課,結合城市文化特色與學生學情,詮釋了“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引發聽課教師關于“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主陣地”的熱烈討論。“聆聽了前沿的講座,學習到先進的教育理念,觀摩了老師們的精彩授課。這不僅拓寬了我的教育教學視野,也讓我對學校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滬明小學教師上官頌宜說。 在人才培養“蓄水池”建設中,兩地創新“線上+線下”研修模式——僅今年1月至4月,上海教師來三明開展線下交流 4 次31人,三明參與教師 287 人;兩地教師開展線上交流 10次 570人,其中上海參與教師 314人,三明參與教師 256 人。楊浦區“登峰計劃”研習基地的經驗正被轉化為三元區“元師匠心”計劃,聚焦中青年教師和班主任隊伍建設,通過“青藤”公益項目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推動老區教師專業素養整體提升。“我們借鑒上海經驗,就是要讓優質教育資源像‘雁陣’一樣輻射到城鄉每一所學校。”三元區教育局副局長陳智卿表示。 從黃浦江畔到沙溪之濱,滬明教育合作的故事仍在續寫。這場跨越800公里的教育“雙向奔赴”,不僅為革命老區教育振興注入新動能,更勾勒出一幅區域協同、優質均衡的教育發展新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