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作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決策,確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效更加顯著,“五育并舉”理念深入人心,學校思政課建設全面加強,素質教育扎實推進,一批又一批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新人茁壯成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實現,學生資助覆蓋全學段、累計14億人次;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2年,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4億人,高校在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職業教育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輸送了70%以上新增一線從業人員;教育綜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評價體系日趨完善,“雙減”推動基礎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革,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進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更加彰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歐美之外首個全球性一類中心落戶中國。這些成績有目共睹,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教育越來越成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贏得戰略主動的關鍵因素。我國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加快,人口發展呈現新的趨勢性特征,對人才數量和專業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質量充滿期盼,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愿望更加強烈。建設教育強國仍然任重道遠。 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建設這樣的教育強國,必須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以質圖強、以治促強,實現由大到強的系統躍升。 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 一是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要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到更加突出位置,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更加多樣的教育需求。 二是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核心素養培育,夯實學生知識基礎。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三是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培養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職能,而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標準。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努力讓每一位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 四是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要完善學校管理體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學校安全風險,筑牢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改革添動力、增活力,讓廣大教師潛心育人、大膽探索,讓廣大學生朝氣蓬勃、追逐夢想。 五是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由我國歷史、文化、國情決定的,是我們黨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經驗。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確保我們培養的人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途徑。要把握世界教育強國的共性特征和規律,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更好服務我國教育事業發展。 如期建成教育強國,任務艱巨、時不我待。我們要以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以百舸爭流的奮斗姿態,勠力同心、銳意進取,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 第一,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二,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 要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著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不斷提升自主培養、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探索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早發現、早培養,強化工程碩博士培養。通過穩定支持、長周期評價,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順應人才多樣化需求,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優化政策環境,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注重運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終身學習制度,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2024年9月9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強、蔡奇、丁薛祥等在北京接見參加慶祝第四十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代表。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第四,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要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強教師待遇保障,落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做好教師榮休工作。進一步加大優秀教師選樹表彰和宣傳力度,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 第五,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建設教育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組織實施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學校、家庭、社會要同向同行、協同配合,努力形成建設教育強國的強大合力。 同志們,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我們要堅定信心、勇毅前行,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為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斗!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9月9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 |



